1949年蒋介石下处决令,卢汉一字未改救下90余人,让密令变成废纸

发布时间:2025-07-30 05:26  浏览量:1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尽没,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待渡江战役发起,局势更是日新月异,那些紧急编练的部队一触即溃,城市一个接着一个解放。

如此背景下,虽然也有死忠想要负隅顽抗,但更多有识之士不愿为蒋家王朝卖命,选择了拥抱人民。于是董其武在绥远起义、陈明仁在湖南起义、陶峙岳在新疆起义、刘文辉和邓锡侯、潘文华在川康起义、卢汉在云南起义等等。

我们从后世看这段历史很顺,但如果置身其中会发现,即便是解放战争末期,要起义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是长期拥兵自重的军阀,身边也不乏蒋介石的眼线和部队。

比如卢汉,他一个听调不听宣的“云南王”,起义前后都生了很多波折,自己曾差点被扣押,也差点被强迫一条路走到黑。当年的经过,可谓惊心动魄啊。

1945年10月,蒋介石趁着卢汉率滇军主力进入越南受降的机会,于昆明发动兵变,将卢汉的表哥、原“云南王”龙云扣押。

虽然说老蒋担心引起滇军反抗,将云南大权还给了本土势力另一位代表卢汉,但龙云是什么人?抗战时期全心全意配合国民政府,滇缅公路、两次远征,这些维系国民政府生命线的大事,哪一件背后没有龙云出力?

然而,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立马翻脸不认人。即便卢汉凭此掌握了权力,也不可能不寒心,且害怕老蒋对自己也来这么一套。

人在屋檐下是没办法,但假如有可能,卢汉更希望接受除老蒋以外的领导,至少日子不用过得那么提心吊胆。很快,机会就来了。

1949年2月,三大战役让蒋介石灰头土脸,对地方实力派的压制也日渐势微,卢汉趁机与共产党武装桂黔滇边纵队搭上线,支援其游击事业。后来时机成熟,卢汉还跟桂黔滇边纵队领导约定于8月发动起义,只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8月13日,龙云与40余位爱国人士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声明,表示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归向人民。两天后,香港报纸刊登头版文章,说云南受龙云策动,准备起义。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蒋介石都坐不住了,立即从台湾飞到重庆,多次电令卢汉赴渝商谈要事。

对此,卢汉极为犹豫,他不知到底是己方情报泄露还是香港报纸纯粹想搞大新闻,如果是前者,那自己必然有去无回,若是后者,倒还有一线生机。

考虑良久,卢汉决定还是赌一把,毕竟蒋介石在西南还有几十万部队,当下撕破脸,光凭云南一省也难以抗衡。为了不让家乡生灵涂炭,他决定去探探虚实。

临走前他交代亲信:如果我没有回来,不管调谁接管云南,你们都要继续跟共产党接触,别管我的生死,一定要发动起义。

抵达重庆后,卢汉立即表示自己要辞职,并且马上在重庆买房,做出要定居于此的样子。此番姿态让蒋介石将信将疑,这时卢汉的好友张群出面帮忙说话,并为卢汉做了担保。

老蒋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放人。但放,并不代表信任。他采取了软刀子模式,一面给卢汉百万银元安抚拉拢,一面派遣大量特务入滇,公然监视卢汉、抓捕共产党。

在老蒋的授意下,大特务毛人凤、沈醉等人于9月去往昆明,只要发现对国民政府不满的言论就立即抓人,若是共产党那更是下狠手折磨。很快他们就抓捕了400余人,其中200多上了枪决名单。

如果是在其他地区,特务直接自己就开杀,但为了将卢汉绑在一条船上,沈醉就拿着枪决名单去让卢汉签字。

卢汉能掌管一省,岂能不明白这险恶用心,他先是用“罪证不足,非常时刻杀人应慎重”搪塞了过去,后又打太极,说这些人大部分都涉及到军队,应交由军法处审查。

当时的军法处下最终结论需由5人会审商议,毛人凤、沈醉都看得出卢汉用意,很想直接拒绝。但毕竟卢汉说得冠冕堂皇,毛人凤、沈醉在人家地盘上也不敢硬来,只好说需请示蒋介石。

卢汉则速度更快,致电蒋介石陈述理由,然后又给了老蒋台阶,说希望上级指派3个人。这个时候,其实大家都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只是由于彼此忌惮,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卢汉担心蒋介石不顾一切发兵打云南;毛人凤、沈醉担心逼得太急,会先死在卢汉手里;蒋介石担心卢汉孤注一掷,让只剩西南的国民政府雪上加霜。

所以,他们都拼命在表面功夫上使劲,能占据大义,对方就拒无可拒。眼下卢汉已经给面子让蒋介石指派3个人,5人会审,3比2,那优势在我啊。老蒋遂同意,准备拿着会审的结果再逼卢汉签字。

蒋介石点名的三个人是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法处处长陆坚如、军法官阎仲铎、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他本以为很快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想到卢汉备有后手。

虽然卢汉只能出两个人,数量是略少,但胜在质量啊。在卢汉的运作下,两名亲信分别担任军事法庭审判长、主办军法官,实际审判权还是在他手里。

并且老蒋派出来的三人,除了沈醉没被收买外,另外二人迅速拜倒在金钱美人攻势下,反过来帮助卢汉,这样几番审讯下来,原本200多人的枪决名单,无罪的有一大半,最后只剩90多人。

参与全程的沈醉对此无可奈何,他不想再被卢汉“耍”下去,直接将90多人都名单发给蒋介石,准备以此对卢汉施压。

老蒋看后很快也批复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不过他没有直接回复沈醉,而是发给了卢汉。一方面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给东道主卢汉一个面子。

别看只有90多人,就算只有1人,卢汉签了处决命令,那他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这封电报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随即去找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请求指点。

李根源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兼具晚清秀才、北洋时期陕西省省长、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朱德的老师等多重身份,他足智多谋,很快就想出破解之道:将两句话对调。

卢汉一听豁然开朗,让电讯处重新译电,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电文发给了沈醉。虽然一字未改,但意思完全不同。

沈醉看后完全搞不懂情况,以为是蒋介石出于政治考虑,不再逼卢汉了,于是也偃旗息鼓。

只是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不断败退,越来越多听命于蒋介石的溃兵集结至云南,这让卢汉感觉压力巨大,万一哪天局势恶化,蒋介石仗着兵多再逼自己处决义士,那就更难拒绝了。

正当卢汉苦思对策时,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来到了昆明,卢汉便马上向李求助。李宗仁一方面想借助云南本土势力为自己所用,一方面也觉得杀些许进步人士改变不了大局,便说了一句:蒋委员长已退,你何必为他的命令苦恼。

卢汉会意,次日带领40余位当地有名望的工会、教育、农会等各界贤达联名请愿,李宗仁摆出开明姿态,当即释放了还被关押的众人。

这件事让卢汉看到了李、蒋的不同,对一再逼迫自己的蒋介石也愈发恼怒,便向李宗仁建议:要不要由我二人联名给蒋发电,希望将‘国民政府’迁到昆明来?等他一到昆明,我便把他扣起来,一块一块割掉他,以泄心头之恨。

李宗仁没想到他如此激进,摇头拒绝。不过卢汉没有死心,1949年12月9日,他与川康军阀刘文辉、邓锡侯等人通电起义,当时老蒋还常在四川,卢汉就建议刘、邓迅速把蒋扣下来,为人民立新功。只是情报泄露,胡宗南迅速让蒋介石撤走,事情未成。

而对另一位老给自己添堵的沈醉,卢汉就没那么客气,虽然沈醉在通电起义上签了字,但卢汉依然把他推出去,使沈醉成为功德林一员,也是算除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