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7-29 22:56  浏览量:1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7月28日,“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在敦煌落下帷幕,来自澳门7所学校的30名师生共同回顾了5天来“行走的课堂”,宣告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5天时间,师生们沿着丝绸之路黄金段,从黄河之滨到河西走廊,完成了一次“历史—文化—精神”的沉浸式研学:在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的铜奔马让课本插图“活”起来;在张掖七彩丹霞,同学们用手机记录“地球调色盘”;在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画与数字光影的碰撞让大家直呼“震撼”;在西路军纪念馆,一束束鲜花寄托着澳门少年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甘肃省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孙鸿安介绍,甘肃与港澳青少年交流起步于2023年,当年甘肃12所中学与港澳学校结成姊妹学校;2024年,第一批港澳中小学生走进天水、陇南、庆阳;今年则首次聚焦澳门青少年,精心设计“黄河文化—丝路文明—红色记忆”主题线路,让同学们对祖国大地,尤其是甘肃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孙鸿安说,希望大家能够把这次研学的收获和体验带回家,与身边的人分享,在澳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同时,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把课堂搬到生活中,把思政课讲在大地上。”澳门甘肃联谊会理事长何萍萍在结业致辞中表示,此次研学是联谊会自2021年以来在澳门中小学举办60余场丝路文化讲座的延伸,也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的务实举措。

她说,这是一场文化体验、心灵之旅,更是一堂“大思政课”。从黄河的波澜壮丽到兰州牛肉面的香飘四溢,从甘肃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到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无一不彰显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一丰富的经历,不仅带给大家知识的积淀,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她勉励学生们,要不断学习、增强本领,不仅要做“一颗红心向祖国”的“爱国者”,还要做“一身本领兴澳门”的“贤能者”。

即将踏入初中校门的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学生关咏庭,用稚嫩的声音说:“骑骆驼时我怕它踢我,结果它比我还胆小!”笑声未落,她话锋一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西路军纪念馆,因为英雄们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

“作为一个在澳门长大的南方人,这次甘肃之行,让我感受到了西北的壮阔和历史的厚重,和南方比起来原来是另一种震撼。”培正中学学生徐乐家说,“我觉得这次旅程真的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

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徐乐家了解到的丝绸之路突然有了颜色;走进西路军纪念馆,徐乐家才真正明白“新中国来之不易”这几个字有多么沉重;走进莫高窟,徐乐家连连感叹:中华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传承力真的很令人敬佩。

他说:“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好好去感受、传承,就像黄河那样奔涌不息,像莫高窟的匠人那样坚持千年,像西路军的坚持,这份‘坚持’和‘传承’,正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做到的事。”

同校学生黄宝莹则把旅程定义为“文化交流与心灵对话”:“原来祖国的文化这么多样,却又这么相融;原来隔着山海的我们,心可以这么近。”

“以前翻开课本,总觉得历史是老照片里的事,地理是地图上的线条。可真站在那些东西面前,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黄宝莹惊叹,“马踏飞燕的铜锈里,能感觉到千年前工匠的手温;站在莫高窟的壁画前,突然就觉得,那些课本上的‘文物保护’四个字,一下子有了份量。”

她还说,以前总觉得“文化”是课本里的名词,这一路走来才明白,它是黄河边的风、是丹霞山的色、是纪念馆里的故事,更是人与人相遇时眼里的真诚。

看着澳门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甘肃,孙鸿安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强陇港澳青少年的来往交流,持续擦亮这一品牌,让更多港澳青少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读懂祖国、更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