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尾款人”到“退款人”,网购退货率为啥这么高? | 睡前聊一会儿

发布时间:2025-07-29 05:27  浏览量:1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要论近期哪些保险险种值得入手,“运费险”想必榜上有名。花费不高的成本,就能实现“退货自由”——衣服不合身,退!款式不喜欢,退!“卖家秀”太过惨烈,更要毫不犹豫地退!“买买买”的热情,大多因为一时冲动,而“退退退”的潇洒,似乎只需要一个“七天无理由”。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商退货率攀至35%,女装直播的退货率最高的品类甚至达80%以上。从“尾款人”到“退款人”的丝滑转场中,我们能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也能窥见行业生态失衡状态下的隐忧。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不论是“全域包邮”,还是“退货自由”,本意都在于促使商家提高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从计算电商运营成本的角度看,若是将物流上的支出视为推广费,也算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促销手段。但凡事都有个度,随着“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滥用、“薅运费险羊毛”成产业链,居高不下的退货率似乎有让网购变“试购”的趋势,这样的情形恐怕很难带来双赢的局面。

于商家而言,退回货物造成的各类损耗,以及前期备货产生的相关费用,都是不可逆的损失。尤其是在购物节“大促”前,商家往往会大量备货。在无法提前预知退货率的情况下,大量囤积的库存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去年“双11”期间,一家年销量超2000万的店铺因退货率飙升导致资金链断裂,负债近200万元后宣告倒闭。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已并非个案,一旦退货成本超过毛利,终究会使得一些商家不堪重负、黯然离场,而从长期来看,消费者也将因此失去更多选择优质商品的机会。

除了承受退货压力,还要应对直播间的“内卷式竞争”。近些年,电商赛道爆款走量盛行,为最大限度压低成本、提高销量,商家更乐意追着潮流款式打版、调整直播间的灯光、美化详情页的图片等,而真正投放在产品研发、质量提升上的精力却少之又少。商家“血亏”背后造成的成本转嫁,则显著反映在消费者越来越难以称得上满意的购物体验上。

为啥总是买了就退?平台和商家真得“心里有点数”。过去网购,消费者只要看看商家描述、刷刷买家秀就能下单,拿到手的实物也往往同线上展示差异不大;现在购物却总得提防“开盲盒”,不是“大码女装”塞不下正常身板,就是“不粘锅”用了一次就糊成“事故现场”。当货不对板、价不配位的情况已然见怪不怪,也难怪普通消费者会先“广撒网”、再“秒退款”。

退货方便固然降低了消费者的试错成本,但随着消费升级,我们的消费心理更趋于个性化、场景化,对商品品质也有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倘若总是在买买退退间“难觅心头好”,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会逐渐削弱消费者对网购平台的信任感。更何况,退货率激增导致逆向物流增速远超正向物流,物流公司的实际利润却并未显著提升,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能加剧环境问题,这对电商行业多年来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倒退。

如何能理顺买卖的关系、让当前的网购环境更健康?一方面需要电商平台执行退款政策时,在消费者与商家二者的天平间释放不同程度的“砝码”,通过建立信用制度、健全申诉渠道、优化退货细则等,防止少数人“钻空子”“薅羊毛”;另一方面,商家也需要尽快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沼,把“真金白银”花在提升消费者体验、激发消费者需求上,从而推动整个行业良性发展。毕竟,在消费者眼中,“想退就退”的自由度固然重要,但“货随心意”的满足感才是最终目标。

这正是:

买十件退八件,千金难觅心头好。

供需间巧平衡,无理由非无条件。

大家晚安!

(文丨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