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犯被斩前吟诗一首,朱元璋听到后,把监斩官全杀了!
发布时间:2025-07-28 02:17 浏览量:1
孙蕡生于明代初年,他的名字在岭南诗歌史上,像是一道很长很重的江水,拐了几个弯之后竟然还带着回响!他,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出生在广东南海平步——那一带的人常讲这地方出文人,这句老话也不算太夸大。只是他这一生,诗歌有名,结局却教人觉得悲凉而杂乱,说他是冤魂没谁会觉得言重。
岭南文风最怕被人忽视,可孙蕡硬是挤开了前人的影子,打下“明诗宗”的名号。每翻起旧书,怎都绕不开他的两行诗韵。谁晓得他在千帆过尽之后,竟因一桩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大案被送上刑场?死之前,他写下绝命诗,那日黄昏西山斜日,像极了岭南晚春的寂寞气息。
不过,没几个人当时能料到,他这首诗能让朱元璋大发雷霆。而更奇的是,朱元璋对监斩官起了杀心。很多后人看明太祖的脾气都纳罕:到底是诗太厉害,还是这案子的混乱让君王无从安放自己的愤怒?一首绝命诗,究竟有多重的分量,竟能换得头落两回?
要说这事,绕不开洪武年间的“四大案”——那是朱元璋掌权后的铁血统治。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有的蹦达得快点,有的在官场暗流中翻了跟头。蓝玉案依然被历史迷雾裹着,像是沉海的石头,每回浮出都带血花。等到案情爆发的时候,牵连之大听说比家族连坐还厉害。
蓝玉本是领军悍将,打得起仗、立得下汗马功劳。只可惜功成容易惹眼,到了洪武二十六年,谋反罪名一扣,结局就已没得悬念。朱元璋动手,铁了心,干脆一根线也不留。蓝玉一党全军覆没,跟他们沾上边的,不分亲疏,一起被办了。正史里写得很绝情: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几万人性命,说没就没,这数字总叫人怀疑,真的会夸大得这么离谱?
想到这里,有点不对劲。洪武杀功臣,未必真的全出自对皇权的焦躁。有人说朱元璋是怕功臣作乱,另一些史料却提醒人别忘了太子早逝才是真正的导火索,蓝玉案只是种下因,收场却是因人事多变而猝然加剧。朱元璋终是老人,信不过新君,怕新君信不过旧臣,这才痛下狠手。你说狠可怕,其实是怕,怕得连好友都能下死手。也是有人说,他也许还想借机树点威风,顺手清点家底罢了。
孙蕡卷进这漩涡,纯属飞来横祸。罪名竟然是替蓝玉题过一幅画。有人疑惑,那点往来算不得勾结;可明初律法苛酷起来,讲的就是你同我说过话,就能算共谋。多少人倒下,是因为哪个亲戚无意间递了个东西,连吏部尚书都能给抓走。孙蕡的才气,在权力的洪流里不过是一片稻草,等着压倒最后的骆驼。
按理,像孙蕡这般文人,即便下场难看,名声也总能留点余地。可在那样的气氛下,杀错人无人问,杀对人也未必有人吭声。他在临刑前,写了句:“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带点轻蔑,又像无奈。诗文到了朱元璋耳朵里,皇帝发怒,倒不是诗痛心,而是因为监斩官没有禀报。这事奇怪,就一个小地方文人,竟引起权力顶端的震荡?今人或许还会揣测,如果早些通报,孙蕡是不是就不用死?没人能答,只能说那年头谁的命都说不清。
朱元璋是个忌才之人?不对。偶尔却也惜才,有才成大事,但太过得意不行,太老实也不好办。面对孙蕡绝笔,突如其来的脾气像潮水,旧账翻涌,监斩官倒了霉,旁人胆寒。权力面前,规则都不稳,宰相门前三尺雪,谁会为名诗流泪?
反倒觉得朱元璋对孙蕡没放太多心思——蓝玉案余波未了,反正有头有人拖下去。只是后人拼命挖模板、讲因果,想弄明白冤案背后的逻辑,未免太自信。事实是,一幅画,传来传去,最终就成了他的催命符。到底是命里安排,还是文人自作自受?真理往往只是故事的一层皮,剥开了立场就变了样。
再说,岭南诗风因孙蕡又盛了一阵。他的诗,孤独到了骨子里。可诗人怕的不是孤独,是被吞没。他的冤死,有时让人觉得不过是乱世的注脚,有时却又像积攒了千年的冤屈。黄泉路漫漫,他的诗句倒成了岭南士子的自白书。说到底,诗能否救命,原来连他自己也心里没底。看似高远,其实软弱又无所凭依。
也有人讲孙蕡的死是明初文人的集体困境。江南仕子、岭南词客、关中书生,难逃卷入时代漩涡,下场殊途同归。蓝玉案杀人太多,他的冤,淹没在无数无名之冤里。可等到朱元璋怒杀监斩者,似是对这位老诗人遗憾补偿,却又过了时机。现实里真正翻案的声音,往往晚于遗臭。
不过说来也怪,孙蕡冤死后名声却涨得更快。地方文士都以他为圭臬。岭南诗坛少有如此被正史与野史同声推崇的人。至于他那首绝命诗——大家示意点头,私底下感慨一句,然后又轮到下一个悲剧。后面的岭南诗人,说看到他“黄泉无客舍”,再遇仕途险阻都没了脾气,谁还敢指望诗能改命?
朱元璋终究怕后院起火,斩杀监斩官也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处理案子别自作主张,尤其是牵涉侍读近臣。不然你说凭啥蓝玉随便被拉下水,孙蕡就不行?谁也没个数。可这样的反复,也少有人像朱皇帝那般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侯,孙蕡会不会觉得,这一场笑话比诗还荒诞?恰好岭南的江水年年流,总有人在岸边感叹上一句,转头就又忘了。
最后还是要说,历史里冤魂不止一人,死去的诗人、名将,他们的下场总归是被新故事遮住。没人清楚一首绝命诗究竟有多少悲壮,现实也没给答案。千百年来岭南文风依旧,孙蕡的声名还挂在世人嘴边。只要有一天还有人为他痛惜,这世界的起伏腾跃就不会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