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变鬼城?南昌用20年的坚持,破解了一个时代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26 02:27  浏览量:1

坊间那句“浦东之后,中国再无新区”,几乎成了网络段子。每有哪个城市鼓吹新区建设,就有人手动复读。大家都见识过热闹后归于冷清的空城,或者记者探访后只剩下风声穿街过巷。高耸大楼,灯火阑珊,无人问津的楼市,一排排黑着的窗户,不就是很多新区的常态吗?是的,明明拔地而起,却空空荡荡,那种落差,够让外人发笑吧!

可是,真所有地方都这样?未必。江西有个地方,偏不信邪。红谷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畔滩涂,硬是靠着二十年时间,把大片荒滩变成新城灯火。如果说“江西浦东”是个夸张的比喻,可人家的人均GDP全省第一,数据不会撒谎。今年年初,南昌又公布了最新到2023年的红谷滩经济数据,规上企业贡献的GDP堪称全省标杆。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里面到底藏了什么门道?

南昌有点尴尬。别看历史光鲜,“英雄城”是打出来的,但改革开放后地理位置不上不下,既不靠东也不挨西。江西整个省吃了没政策的亏,南昌被周边城市压制,自己就更苦。在经济地图上,是不是能被一笔带过?不能说没有点自卑。这城市常年被网友调侃成“存在感最差省会”,上不得热搜,下不得风头。可是有意思的是,这种落寞居然还藏着一丝倔强。2018年人口破千万,人均GDP也高,别的城市不服还真不敢吭声。

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直接揪出了南昌主政层的急迫感。洪水退了,江边那片低洼滩涂,既是治理难点也是机会。能不能趁着治水重建动点脑筋?既然没政策光环,南昌只能自谋出路。那年冬天,市委书记钟家明、市长刘伟平、副市长李豆罗,一大批干部闷头扎在堤上。预算3亿,钱不够,工程队晚上用蜡烛办公,饭菜是江水煮出来的。不信你说,这样的项目,换现在网友去干,怕是看一眼都想拍桌子走人,太抠门了。大部分工人提起红谷滩水利工程,都摇头说苦。可工程没人撂挑子,怎么回事?行政首脑带头蹲工地,干部和工人吃一样的盒饭,天天研究晚上怎么省点电——这种场面,换谁都会被带动起来。不舍得花一分钱冤枉钱,钱全砸在刀刃上。就算有人扯皮,也熬着熬着都认账了。现在一说新区开发,动辄几百亿,配齐行政专车和办公楼。但想当时的南昌,这种老派节俭,竟成了后来的底色。

还有种画风你没见过。南昌的干部,动不动就是去北京跑部委“化缘”,精打细算,搞到钱就拉过来盖房修堤,水利部门几年不买公车,办公全靠省。这事要放到其他地方?可能早就举债上亿,谁还自己苦哈哈的?但南昌没办法,没资源,拼命攒。真有点骆驼脾气,一口气能顶俩不服。倒是某位市长,2010年退休后居然回乡种地,偶尔还被网友拍到。你说奇不奇怪?不懂是淡泊还是无奈吧。

还有,不说不明白的一点。大多数地方新城搞得再大,没人搬。行政中心都是老城区哪块最好,领导住得最舒服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你让人搬?装潢金碧辉煌谁舍得丢。其实南昌老城区里也差不到哪去,花园小院、厅堂楼廊,哪家不是清代筑基?但那时红谷滩,别说配套做不起,连条像样的路都没。结果,2001年一纸令下,市委带头全员搬迁到滩涂。土地荒芜,只有六栋楼竖着,其他全是江风。孩子上学要走老远,买菜要跑对岸。于是,支持信几乎没几个,反对声都吵到省里甚至更高。结果,班子硬顶下来,说搬就搬——市政大楼卖旧置新,不花财政钱,成了资金来源。想想江苏南京、广西南宁,都没做到这个气势。

搬完了,后面就顺。没等人慢慢迁,政府大楼落户新城,什么企业、居民、机构都只能跟着搬。市委书记吴新雄带头在新区买房挂户口。这种表率要硬气也要砸锅,真有种和南昌起义一个路数。背锅也许不舒服,但后人乘凉,还是个现实。2015年省政府也坐镇红谷滩,气场拉满。蛮横一点说,哪个新区能这么干?不少网友犟嘴,说没用。可数据明着写着,红谷滩人口流入、商业浓度、办公楼租售率,全省排第一。事实多过宣传。

换了是别的地方,班子变了,政策立马一百八十度转弯,前任的方案直接打叉,新一届再开新图省亲政绩。不少新区修一半停工,资源浪费烂尾一地。南昌偷偷避开了这个坑,从2000年就说好“一届一届地干下去”,这话粗一点,管用。历届行政班子,像踩着格子往前走,新城规划基本没变过。谁也没特别想搞新花样,一个接一个按老路往前。红谷滩2006年成了联合国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外媒都曾侧目。那三张照片,摩天轮、草洲水牛群、福特工厂,工业、生态、现代化。

没什么金光大道,但新城每五年都有变化。2007年还发起“我为新区聚人气良策”有奖征集,市民各种建议都上线,有的甚至怼政务网更新慢,官方不仅改,还把大白话、顺口溜贴到大道灯箱广告。什么“要在人间扬正气”,甚至“为人民服务——不能成为历史”,“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假不保证”直接成了内部口头禅。这种市民参与感,你说是装样子?可真要去问南昌人,红谷滩平日热闹非凡,搞活动比谁都实在。

有人说,连年建设,新城快把城市财政拖垮了。这话对也不对。红谷滩初建时省里没钱,依靠土地置换滚动推进。那会儿开发商还不买账,政府招标剩一堆地砸手上。到今天,这片地段已贵得快赶上合肥政务区。外来的中介、金融公司、创业小微,全省八成金融总部扎堆。招商引资虽然老套,但市值产出没见缩水。20年过去,连摩天轮都成了打卡点。跑马灯一样的楼市广告一直亮着,想象一下,游客进城傻了眼——脚下繁华曾是泥沙泛滥的穷滩?想象不到啊。

现在回头想,这事还真难说。发展新城不是简单跟风,不是谁拿到政策谁笑到最后。外地新区一不小心变睡城、睡城之后隐藏多少债务黑洞?可是南昌这一路,从沙滩到CBD,有几成是胆大妄为,有几分是气节担当?有时候还不得不佩服那股子轴劲。你真说红谷滩完美?也不见得,商业配套偶有短板,一遇到经济循环调整,财政压力出现过波动。可反过来看,哪有一个完美的新区?每一块砖每一滴汗水都算计进来,也就这样了。所有人都在走钢丝,没有退路,还非得争个高下。

可是,如果新城注定总有问题,红谷滩这二十年或许刚好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敢卖旧宅,也敢变革机关,肯让干部“共苦”,更舍得一届接一届打持久战。没沾政策的光,靠着自下而上的市民参与,一步一步踩在泥里。说到底,城市命运,也许就藏在这些普通又琐碎的坚持和选择里。

门道确实都在细节里。如果未来还有哪个城市新区敢放低身段、抠到底气,也许还能再来一次,从荒滩到兴市传奇。城市的新与旧,红谷滩的这场试验,不见得适合所有地方,可换个角度说,也没什么天经地义的路径。毕竟,谁规定了新区发展,非得照着浦东的模板一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