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货币支付:美元跌至47.2%,欧元升至23.8%,人民币呢?
发布时间:2025-07-28 01:42 浏览量:1
今年6月份的国际货币支付数据公布了,其中人民币的占比又出现了下滑,究竟是怎么回事?
7月24日,SWIFT系统公布了最新的国际支付月度报告和数据统计,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元的占比达到47.2%,仍然稳坐全球第一大支付货币宝座,但是和5月份相比,美元的支付占比下降了1.27个百分点。
美元的国际地位短期内很难撼动,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货币具备取代美元的实力,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元的根基打得很深,即便现在有了下滑趋势,但“去美元化”仍然需要漫长的过程。
美元占比下降,但欧元的占比却上涨了,欧元的最新支付占比达到23.8%,和5月份相比提升了0.31个百分点,是全球第二大支付货币。
曾经一度要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欧元,在经过一场俄乌冲突后损失惨重,在欧债危机的基础上来了一个二次暴击,欧元从40%以上的支付占比暴跌至现在的23%左右,美国对欧洲筛子一般的渗透不断击穿欧元的根基。
英镑的支付占比为7.59%,排名全球第三,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形容英国和英镑,再合适不过了;日元的支付占比为3.84%,全球第四,加元支付占比为3.43%,排名全球第五。
我们更加关心的人民币,最新的国际支付占比为2.88%,排名全球第六,比5月份还下降了0.01个百分点,排名竟然低于加元!
要知道,2024年人民币连续8个月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反超日元,剑指英镑,为何现在却连续下滑,跌至全球第六?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18%,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达到12.8%,人民币支付却不足3%,无论怎么看都非常不匹配,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美元霸权根基牢固。目前全球各国的贸易主要采用二战后美国建立的货币体系,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定价,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占比超过60%,美元国际支付占比长期保持在40%以上,全球贸易主要还是用美元。
第二,人民币支付场景不足,提升空间巨大。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和美国,2024年我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涨35%,占区域贸易的比重升至22%,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结算占比超过30%。
但是,我国在与美国、欧盟的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场景明显偏低。不过,好消息是我国对南美、非洲、中东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币结算正在快速提升。
第三,我国CIPS系统分流部分SWIFT流量。由于美国经常滥用美元霸权,通过SWIFT制裁他国,引起不少担忧,于是一些国家为了降低对SWIFT的依赖,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跨境交易支付系统。
我国建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CIPS)已经接入全球1500多家金融机构,去年的处理金额超过170万亿人民币,虽然远不及SWIFT,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增速超过40%,而且再加上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这就导致一部分贸易都去走CIPS系统,而不经过SWIFT系统,比如中俄贸易,基本采用本币结算,这意味着SWIFT系统公布的人民币支付占比已经不完全准确。
我们要知道,人民币的国际化注定任重而道远,不能只看SWIFT公布的数字,还要看实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这一点更加重要。
我国现在向沙特、俄罗斯和伊朗购买原油,其中有一部分采用人民币结算,巴西与我国的大豆贸易采用本币结算,今年5月我国还与巴西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1900亿人民币。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和全球40多个国家的央行达成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达到4.3万亿人民币。这只是刚刚开始,未来我们还会与更多国家达成本币互换协议,直接绕开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耐心,更需要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