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猝死高发季!提醒:人猝死前的5个预警信号,知道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5-07-27 19:10  浏览量:1

天一热,人就容易“上头”。

不是说精神“上头”,而是身体“上火”,命门一下被点着了。你可能以为,猝死这种事儿,离你我很远,只有那些天天熬夜、抽烟、喝酒、加班的人才会被“点名”——可实际上,它比你想的更“阴险”。

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人早上还在遛弯,下午就没了?有人吃顿火锅,出了汗,胸口一闷,倒下去就再没起来?

这不是个例,是现实。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中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1500人,每分钟就有1人倒下。而在高温天气里,猝死的风险会陡然上升。

夏天,不是一个“养命”的季节,它是命最“娇气”的时候。

你以为夏天出汗多能排毒?你以为喝点冰镇饮料就能降火?你以为洗个冷水澡就凉快?——别傻了,这些“清凉”的操作,有时候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咱今天就不兜圈子了,这篇文章只讲一个事儿:夏天为什么是猝死的高发季,猝死前身体到底会发出哪些信号?

我知道,有人看到“猝死”两个字就想划走,觉得晦气,但请你等等,这不是吓唬你,这是提醒你,也许能救你的命。

第一个信号:胸闷,尤其是“说不上来的压抑”

不是那种你跑完步、爬完楼之后的气喘吁吁,而是坐着不动也感觉胸口闷、闷得慌,像有块石头压着。有时候你还会以为是胃不舒服,打个嗝、喝口水就过去了。

可你知道吗?心梗的前兆,很多时候就是这种“莫名的胸闷”。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研究数据显示,超过40%的心梗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内都有胸闷、胸痛等不典型症状。

它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捂着胸口扑倒”,现实往往是悄无声息。

第二个信号:出虚汗,但不是热出来的

有经验的老中医常说一句话:“汗出如珠,阳气欲竭。”如果你在不热的时候,突然开始出冷汗、虚汗,甚至手脚发凉,脸色发白,那可不是小事。

这是一种“耗阳”的表现,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信号。

尤其是夏天本就耗气耗神,再加上空调房与高温的反复切换,身体内的调节机制会被搞乱,血管时而收缩、时而扩张,非常容易出问题。

“人怕冷汗出,树怕根朽烂。”——这句老话不是迷信,是民间智慧。冷汗,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第三个信号:突发的疲劳感,像被掏空了

有些人明明没有干什么重活,就觉得特别累,连话都不想说,身体像被抽掉了骨头,懒得动。这种“不是困,是虚”的状态,很容易被误解为最近太累了、没休息好。

但其实,这种突如其来的极度疲劳,是猝死前极其典型的表现之一。

2022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一项回顾性调查发现,约有68%的猝死案例,在发作前48小时内出现了异常疲乏的状况。

这不是普通的累,而是“心累”——字面意义上的心脏在撑不住。

第四个信号:心跳乱了,有种“咯噔一下”的感觉

如果你经常觉得心跳突然加快、漏跳,甚至有种胸口“空了一下”的感觉,你可得当心了。

心律失常,是所有心源性猝死的“幕后推手”。特别是“室颤”,它不像你听说的心房颤动那样“吓人但慢性”,它是能瞬间终结生命的“电击杀手”

而它来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心悸、头晕、眼前发黑,甚至一瞬失神。

不是所有的“咯噔”都能咬牙挺过去,有时候那一下,就是命运的分水岭。

第五个信号:莫名的烦躁、焦虑、坐立不安

你可能会觉得这和心脏有什么关系?但请记住,情绪和身体是连在一起的。

中医讲“心主神明”,心理学也早就发现,突发的焦虑感常常预示着身体出现了“潜在性威胁”。

有研究指出,约有30%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发作前3天内出现了明显的情绪异常,比如烦躁、易怒、不安、睡不着觉,但他们自己却说不上原因。

这不是“矫情”,而是心脏在用“情绪”讨救兵。

你看,很多时候,猝死并不是“突然”的,而是身体早早就打了“前哨信号”。只不过我们太忙、太累、太粗心,被生活磨得没了警觉。

就像老话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真到倒下的那一刻,才意识到信号全都来过——但那时候,悔之晚矣。

为什么夏季成了猝死的“重灾区”?

你以为夏天只会让人中暑?不,它更擅长“偷命”

高温让血液变得黏稠,血管像老化的水管,遇热膨胀、遇冷收缩,一会儿热水一会儿冷水,哪受得住?

空调房吹久了,血管收缩,走出门又是40度高温,血压波动大得像坐过山车。对于本身就有“三高”、心脏病、动脉硬化的人来说,这种冷热交替的刺激,简直就是“命悬一线”。

所以,身体不是“空调机”,也不是“冰火两重天”的试验品。天热要凉,但不能“猛凉”。

那我们能做点什么?能不能防住这“猝不及防”?

能。最起码,你可以从这两件事做起:

第一,别怕“啰嗦”,把身体的反常当回事。

哪怕只是轻微的胸闷、心悸、疲劳,也建议尽早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别拿命赌“没事”。

第二,夏天再热,也要“避三凉”:凉水澡、凉饮料、凉空调。

不是不能用,是要“适量”。凉水澡别突然冲,饮料别大口灌,空调别直吹。身体不是铁打的,得慢慢适应。

说到底,命这事儿,平时看起来“硬邦邦”,真出了事,软得像豆腐。别等到那一刻才想起“早知道”,那时候,一切都晚了。

最后,我想提醒一句:

夏天不是光靠“防晒”就能过得安全,它更需要我们“防猝”。

给自己和身边人多一点留心、多一点耐心,哪怕只是提醒一句“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回一条命。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是个对健康上心的人,也许你能把这些信号记下来,提醒自己、提醒家人。

愿你我都能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里,安然无恙,活得清清爽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健康的知识,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450-465.
[2]高文静,刘建明. 心源性猝死发作前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4): 401-405.
[3]陈慧芳,王立新. 高温环境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机制与防控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24, 40(3): 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