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石像生?石像生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2025-07-27 17:30 浏览量:1
在帝王陵墓的神道两侧,一排排静默的石人石兽巍然屹立,这些被称为“石像生”的雕塑群,见证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深厚底蕴,凝聚了千年来雕刻艺术的精华,更是一部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石头史书。
明十三陵 神道石像生
01
石像生,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帝王与贵族陵墓的神道两侧,常常矗立着一排排气势恢宏的石雕人像与兽像,它们或肃穆庄严,或威猛雄健,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守护着陵墓的安宁。
这些石雕在历史上被称为“石像生”,又称“翁仲”,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中极具特色的仪卫性雕刻,更是皇权仪卫的缩影。
唐乾陵石像生
“像生”原指模仿天然物制作的手工艺品,如用纸、通草或绫罗制作的花果、人物等,因形态逼真如活物而得名。而排列在墓道两侧的文臣、武士及各类走兽均为石制雕像,故得名“石像生”。
唐乾陵石像生
张骞墓石虎
石像生作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并在唐宋时期得到规范发展,至明清达到艺术巅峰。它们不仅具有守护陵园、驱邪镇墓的象征意义,更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物质化体现,通过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的差异,彰显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钱镠墓(吴越国王陵)的石像生
石像生之名:“翁仲”?
石像生又称“翁仲”,这源于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相传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约合现今3米),勇猛异常,力大无穷。他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防御匈奴入侵,立下赫赫战功。
阮翁仲石刻
翁仲死后,秦始皇为纪念这位勇将,更为了震慑匈奴,下令铸造阮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令人惊叹的是,匈奴使者来到咸阳,远远望见铜像,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从此,后人便将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
石像生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早期的形式较为简单,多为单个石兽或石柱,分布在贵族墓葬周围。其最初的功能与原始的灵魂观念和风水信仰密切相关,人们相信这些石兽能够守护死者灵魂,免受邪祟侵扰,同时也寓意着吉祥与祥瑞。
石像生起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陵寝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石像生,但兵马俑的庞大阵容展现了秦朝在陵园中大规模应用雕塑的理念,体现了秦人对死后世界的宏大构想和高度重视。
霍去病墓石像生
到了汉代,石像生制度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汉武帝为纪念年轻将领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反击匈奴的卓越功绩,命人将霍去病的墓地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并在墓前设置石雕。这一举措开创了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先河,奠定了后世陵墓仪卫雕刻的基础。
霍去病墓石像生
汉代石像生的设置已呈现出等级区别。如皇帝陵前布石象,太尉墓前布石驼,校尉墓前布石鹿,而太守、县令墓前只能布石狮和石羊。这种等级差异体现了封建礼制在丧葬文化中的渗透,使石像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霍去病墓石像生
石像生中的各类形象均蕴含深刻寓意。文臣武将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政治权威与军事力量;狮子作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威严与权势;大象代表力量与吉祥,且“象”与“相”谐音,寓意“出官为相”;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善恶,象征公正执法;骆驼象征忠诚和负重远行;马则是军事征战的象征,代表国家武力。
霍去病墓石像生
这些石像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仪仗体系,既是墓主人生前权势的延续,也是对其死后世界的守护,更体现了古人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
霍去病墓石像生
02
石像生历史沿革
石像生的历史发展跨越两千余年,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与制度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石雕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石像生的初创
西汉时期,石像生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是目前所知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像生实物资料。汉武帝为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将领,亲自选定其墓址陪葬在茂陵,并命官府工匠为其墓前雕造石像生。
“马踏匈奴”石像生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
现存石像生包括马、虎、象、羊、胡人等14件作品,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这件作品高168厘米,以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描述:“马颇宏大,其形极驯,腿部未雕空,故上部为整雕,而下部为浮雕,后腿之一微提,呈休息状。马下有匈奴仰卧,面目狰狞,须长耳大,手持长弓,欲起不能。”
仰卧匈奴细节
怪兽食羊
胡人抱熊
霍去病墓石像生采用了“因势象形”的独特雕刻手法——工匠们根据天然石块的形状,巧妙设计,稍加雕琢,便生动地展现出各种动物和人物的形态。这种循石造型的技法,既保留了石材的原始质感,又赋予作品浑然天成的气势,体现了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的特点。
东汉鲁王墓二石人
东汉时期,石像生艺术进一步发展。石人形象多采用方柱形石材雕刻,具有凝重雄健的格调,如原存山东曲阜张曲村鲁王墓前的一对石人和山东邹县匡衡墓前石人。石兽方面则出现了造型劲健的大型石辟邪,如四川雅安姚桥高颐墓前的石辟邪,造型凝重,气宇不凡。
四川雅安姚桥高颐墓前石辟邪
魏晋南北朝:短暂沉寂与恢复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薄葬之风盛行,陵墓前放置石像生的传统一度中断。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秦汉陵寝制度的恢复,石像生重新出现在帝王贵族墓前。
齐武帝萧景安陵石兽
南朝宋、齐、梁、陈的三十多座帝王贵族陵墓分布在今江苏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墓前多立有石兽。其中南朝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景安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性,这些作品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对唐代陵墓前石狮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武帝萧景安陵石兽
唐宋时期:规范与繁荣
唐代是石像生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作品规模扩大,雕刻技艺也更加精湛。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作之一,陵墓外原有十四个外族君长的石人像,但已遭毁坏不可见。幸存下来的是著名的“昭陵六骏”——以李世民生前骑乘的六匹战马为原型雕刻的青石浮雕。
白蹄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什伐赤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这六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姿态各异,采用浮雕工艺制作而成。
青骓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拳毛騧(复制) 真品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24年,鲁迅在西安讲学时曾评价:“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遗憾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被盗卖至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飒露紫(复制) 真品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特勒骠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石像生则代表了唐代石像生艺术的顶峰。乾陵神道石像生包括:翼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控马者三对、石人十对、外族酋长像六十;朱雀门前石狮一对、石人一对;玄武门有石狮一对、石马一对,青龙门、白虎门各有石狮子一对。
乾陵控马者
顶替了“朱雀”位置的鸵鸟
特别是那61尊蕃臣像,雕刻的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被称为“蕃像”或“宾王像”。
61尊蕃臣像
石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着姓名、职衔、族属以及属国国别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蕃臣”。这些文字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大都漫漶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残存文字还依稀可见,从这些文字可知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国王斯陀勒、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
唐代对石像生的使用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员用石兽四件。而帝陵则不受此限制,乾陵的石人、石兽达九十六对之多,充分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61尊蕃臣像细节
宋代石像生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具世俗化特征。北宋皇陵集中在河南巩义市,有八位北宋皇帝在此下葬,加上陪葬墓,现存石像生共一千余件。这些石刻排列在神道两侧,题材包括文武官员、外国使臣、内侍、马、象、瑞禽及祛邪虎、羊等。
永昌陵石像生
宋陵石像生在题材上增加了唐代未见的大象和驯象奴,体积明显大于真象真人;还有瑞禽、瑞兽各一对;仗马两对,左右立有控马人。
永熙陵石像生
在艺术表现上,宋代雕刻手法细腻写实,应用透视规律产生视觉错觉,夸大头部比例,使狭长神道上的人物比例处理更为合理。人物细节处理上体现出了世俗化特点,如文臣武将的身躯和面庞带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永昭陵石像生
明清时期:鼎盛与规制化
明代是石像生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朱元璋通过数十年的征战建立明王朝后,石像生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陵寝制度中的主流形态。这一时期抛弃了宋以前使用的较小石羊、石虎,启用了更大的动物和神兽,在雕刻手法上集前代之大成。
明孝陵狮子
南京明太祖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现存18对,体积庞大坚实,造型为极具概括性的椭圆形。明孝陵前的石兽分为石狮、石獬豸、石骆驼、石象、石麒麟、石马六种。其中六对是立像,六对是卧像,石人分为文臣、武将两种,共四对,均为立像。
明孝陵獬豸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十三陵的神道两侧排列着18对文武官员及动物石像,体形比孝陵石像生更为高大,均以整块白石雕刻而成。明长陵在孝陵基础上增加了勋臣一对,此后明陵都沿用长陵定制。
明孝陵骆驼
明代对官员墓前石像生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明会典》记载:“公侯和一品、二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虎各一对,五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像生。”
顺治孝陵武将
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陵墓,虽非帝陵,但其神道石像生数量达32对,加上华表共36对,是以往帝陵18对规制的两倍,成为现存石像生数量最多的陵墓。
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
在长257米的神道上,石像生密集排列,气势恢宏。其刻工精美,艺术风格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大型石雕艺术精品,被誉为“历代陵墓之冠”。明皇陵石像生的特殊规模,反映了朱元璋追封先祖、彰显孝道的政治意图,是研究明代初期礼制变迁的重要实例。
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
清承明制,在石像生设置上基本沿袭明代制度。《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四件,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刻。”清帝陵石像生分散于东北、河北的各个陵园,配置结构与数目上与明代略有不同,造型上崇尚精美,但雕刻刀法较为软弱,石像生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顺治孝陵立象
石像生作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们从最初简单的石兽、石柱,逐渐演变为规模宏大、规制严谨的仪卫性雕刻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变迁。
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
神道两侧,石兽静卧,翁仲肃立。当所有辉煌终将归于尘土,唯有这些石像生穿越时空,在岁月流转中默默守护着历史的记忆。它们凝固了时光,也镌刻下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艺术审美和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石头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