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林徽因视作“人间四月天”的人,后来转行做了环保布道者

发布时间:2025-07-26 19:31  浏览量:1

上世纪30年代,位于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的两层浅灰色洋楼便是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

1932年,林徽因在这里生下了儿子梁从诫。

林徽因与儿子梁从诫

梁思成从小酷爱研究建筑,在国外留学期间,父亲梁启超给他寄了本《营造法式》,他看后惊叹于北宋的建筑设计,在致敬作者李诫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从事建筑学的决心。

有了儿子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希望他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建筑师,于是为其取名“从诫”,有追随大师的含义。

“饮冰室”常有知识分子前来探讨时局,更有文艺人士在此抒发胸意,梁从诫每天就听着这些声音入睡、醒来,妈妈林徽因更是为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春燕的呢喃掠过“饮冰室”的雕梁,梁从诫开始蹒跚学步。他去捉丁香花上的蝴蝶,躲在马樱花后面让妈妈来找,还指着悬挂的各种古建筑照片牙牙学语。在这座充满浓烈文艺氛围的院子里,梁从诫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幼年。

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蹲下来指着屋后对五岁的儿子说:“看见那条江了吗?那是我们最后的退路。”

看着母亲严肃的脸庞,梁从诫使劲地点了点头,那应该是他第一次读懂了中国人的风骨。

北平沦陷后,梁从诫便跟随父母辗转去到了昆明生活,他和姐姐梁再冰进了当地小学读书。

在昆明的日子,他有了超越年龄的懂事,因为那段时日,生活一改往日的惬意,变得潦倒而艰辛。不上学的时候,母亲会带着他去街上摆摊,变卖些衣物来补贴家用。

那些年,梁从诫看着母亲生病,整个人变得枯瘦。

北平解放后,他们一家又搬了回来,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决心考上清化大学的建筑系。然而成绩出来后,他却以两分之差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按理说,父母都是该系的教授,总能享受些特殊的照顾,可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没有眷顾儿子。最终,梁从诫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的关照,自己选择去北大读了历史系。他说与建筑缘浅,我就去探寻文明的脉络。

母亲林徽因的身体一直不好,但她从未停歇手中的工作,1955年,她终于耗尽自己的身体离开了人世。

那一年,梁从诫23岁。

母亲的离去,他哭得很伤心,念着母亲为他写的诗,终于明白她眼里的人间四月天,是将无限的母爱融进生命的礼赞。

梁从诫37岁那年,迎来了特殊时期,他从此便去江西乡下劳动了9年。

9年的光阴漫长而悲苦,还伴随着变幻与反复。

使唤水牛翻地,并不像握笔那样简单,要摸准牛的脾气之后,才能翻出你想要的深浅。光一项农活,就把梁从诫折腾得够呛。拖拉机也不是那么好开,你得灵活控制扶手才能在田间地头畅行。

这些,作为一介书生的他都学会了。9年来,他的手磨出了老茧,春耕的地要深要浅,他可以自由把握,收割庄稼时,他割下的麦茬高矮整齐,农民会做的,他都会做了。

或许对梁从诫来说,建造的天赋才是与生俱来的。

没有父亲的指导,他在农村学会了木工,他给自己做的书柜、躺椅都是自己设计与建造的,他还特意设计制作了一个工具箱,将平时干活用的农具合理地收纳在里面,这让农民兄弟们赞叹不已。

走过了那段特殊岁月,梁从诫又回到了北京。

快要40岁的他很难找到接纳自己的单位,直到负责《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阎复明用了他。

大百科出版社是文化人的聚集地,而历史的尘埃终究未能掩盖梁从诫的才华。当出版社第一次接待外宾时,翻译竟“现场失灵”了,幸得梁从诫及时救场,接待才顺利完成。

有了这次优秀的表现,此后国外百科全书访华团两次拜访邓公,均是他担任的翻译。

80年代中期,中国百业待兴,各种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这时,《百科全书》的来稿也越来越多,而且内容特别丰富。有很多读者反应污染情况日趋严重,这个问题引起了梁从诫的关注。其中一位教授说,污染问题长此以往下去,必定会给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梁从诫为之震动,他开始思考大力发展生产背后的环境问题。

1993年,年近六十的梁从诫抛开一切顾虑创办了“自然之友”,这是我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将自己的微薄积蓄全部用上;没有办公室,就在自己家里客厅办公,一路走来,生活就靠妻子一人的退休金维持。

梁从诫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踩出的脚印写满了公益二字,留下的全是绿色的种子,无认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曾放弃。

1999年,梁从诫的“自然之友”募集到了40万基金,他第一时间就全部捐给了西部野牦牛反偷猎组织。

就在同一年,国内的一支登山队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他们要登上梅里雪山的山巅迎接“千禧年”。这个消息无疑给藏族同胞带来了烦恼,梅里雪山被这个民族奉为神山,他们需要它保持最为原始和纯净的状态。

当梁从诫得知这个消息,他认为各个民族的信仰都应该得到尊重,况且原始的山脉一但有人为上去,必然会留下破坏生态的印迹,于是他多方奔走,倾心告知其危害性,最终活动方理解地取消了活动。

梁从诫就这样遵循着自己的初心,像斗士一样不懈努力着,为环境保护尽着自己的全力。

后来,“自然之友”还为川西洪雅的天然树林提供了保护,为滇西森林里的金丝猴提供了保护,为周口店人类遗址治理了粉尘,为古朴建筑特色的四合院申请了保留......

渐渐地,梁从诫成为了“民间环保组织第一人”,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名门之后。

随着环保事业的深入,梁从诫已经将他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腾飞,他都只骑着自己那辆破旧的二八大杠穿梭于北京的街巷,身上的挎包里,永远装着筷子和勺子。去到访问单位,递上的名片,竟是印在废纸背面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梁从诫处处以身作责,从不铺张浪费。

母亲林徽因说他是“人间四月天”,他便将此作为自己追寻的梦,他希望放眼望去,祖国的河山都是“人间四月天”。

可是,现实却总会让他遇到此许的无奈。

当年,梁从诫参与考察三峡,远远的他就看见江水里注入一大股酱油颜色的污水。梁从诫顿时就皱起了眉,急忙去找到当地领导了解,结果领导说没有办法,如果关停了厂子,小县城里几千工人就会失业,延伸伤害的就是数千个家庭。

听了领导的话,梁从诫第一次无言以对。

后来他又去了宁夏,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趴在地上挖着什么的大量民众却让他犯了疑惑。

他下车去看个究竟,才发现是村民在挖发菜。村民说他们将挖来的发菜拿到市场上售卖,换取回微薄的粮食用以糊口。

梁从诫本想说“这样挖掘会破坏植被”,可他竟然不忍心说出口,心里泛着酸楚。

当然,这些都是特殊情况,“自然之友”的行动依然在进行。作为环保的布道者,梁从诫永远战斗在一线。

2003年,对于怒江的保护,梁从诫倾尽了全力,才有了今天怒江的奔腾不息。

环保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由“自然之友”衍生出的民间环保组织已经发展到了4000多家。

2010年,梁从诫走了,但他寻觅环保的精神延续了下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沿着他的步伐坚定有力地走下去。

当你去到沙漠,会看到成片的树林遮挡风沙;当你踏上青藏高原,那些飞跃的羚羊会带给你灵动的体验;当你漫步滇西的密林,抬头就可以看到金丝猴攀爬的身影......

梁从诫,母亲说他是人间四月天,他却想让中华儿女都生活在人间四月天,身世显赫的他,终身追求着纯粹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