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17人都是黄埔1期的总司令,人生境遇虽相同,结局却天差地别
发布时间:2025-07-24 15:06 浏览量:1
蒋氏部队,是近现代中国军事史上的一道复杂风景线。一支原本只有五个师的队伍,最后竟膨胀到两百多万人成为庞然大物,这事细想起来挺让人啧啧称奇!可要说起来,这也不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全靠三次波折。中原大战往后、抗战时期、还有抗战胜利后那场整编运动,每一次都像刮了股怪风,把原先零散的队伍搅得人仰马翻,也把一大批黄埔学生捧上了军人精英的神坛。新旧交替,总有些微妙的东西在暗中翻滚。非嫡系部队的归并、黄埔生的异军突起,这之间的故事,不是一句“自有天命”就能说清楚的。
有人觉得“杂牌军”这词儿多少带点嘲讽,不合适。但历史的舞台上,地方实力派和中央嫡系的拉锯永远明里暗里地进行。哪怕名字变了,实质上的矛盾和较量却没变。只不过蒋氏手法更细腻点,见招拆招,温水煮青蛙。那个时候,各省暗地里照办自己的军官讲武堂,你说军统不让,大家都明面上搭个黄埔分校的牌子,底下该怎么还是怎么来。毕竟,谁都不愿白白让渡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黄埔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这局面也不是谁能一夜之间调和的。
兵无常势,人有常情。蒋氏对黄埔出身的孩子们,心思其实挺复杂。既想让他们快点成气候撑门面,又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地方派系自己玩小九九,未必不知道外头发生了什么。有时候,越是捏紧拳头,拳头里溜出去的沙子就越多。蒋氏控制新收编部队,一步步做得挺机巧:先让自己的副手插队,再把原主官送去“进修”,顺利拿下硕果。可是这些铺垫和管控全都需要时间,大浪淘沙,谁能想到哪天轮到自己?几十年来,多少黄埔生从副师长“空降”到主官,更多人却连副手的交椅都捞不到,命数说来真带点玩笑成分。
还记得,以前军官提拔讲究循规蹈矩吗?有资格的慢慢熬,没资格的再等等。可机会与危机,总是紧跟着炮火而来。抗战爆发后,一切规则都被打散。功劳成了唯一的话语权。有人得意洋洋,有人一夜风吹落叶。蒋氏修订晋升条例,好一点的地方是让真打仗的人有路可走了。坏地方可不止一点半点,原本非嫡系的部队打得很凶,损失更大,最后一点点转化为半嫡系甚至直接归顺蒋氏。那些被替换下来的老将领、地方力量,哪有机会卷土重来?黄埔生们站上历史大潮的制高点,却要顶着多少被边缘化的影子?各自的起点虽差不多,结局却早藏在命运的褶皱里。
如果要举人——胡宗南经常被说是蒋氏一手捧出来的,但真要细琢磨,却又不那么绝对。胡宗南自身还是拿得出点本事的。不甘于在一师等高升,原本不太想挪窝。可是蒋鼎文说得明明白白,“肥水不流外人田,别在明火执仗的地方死磕,不如另辟蹊径。”最后,胡宗南接手22师,真成了西北风云人物。这种因势利导、顺势推波助澜,换个人想不出、做不到,就算给了机会,根本握不住。蒋氏和胡宗南,主从之外,也各有所需。可到了后来,胡宗南的结局让人感慨。昔日50万雄兵到最后不过是孤家寡人,这反差,不知道让多少人叹气!
“关猛”关麟征的“猛”和“莽”,一线之隔。后期因为和陈诚的矛盾被冷处理,这倒也谈不上意外。军界的台前幕后,总绕不开权力争夺那点腥膻味。一个能打仗、却性子太倔强,另一个大权独揽、从不肯松手,看似因人事,实则恐怕连祖上传下来的习气都在作祟。关麟征没能趁乱上船,留在香港混迹,算是比较圆滑的下场。这里巧妙地映射出现实;有的时候,路走对走错其实都不决定结局,外部条件变一变,个人就得跟着沉浮。
至于“山东三李”,声名早被人拿来比较。李仙洲出身练兵派,能把21师这种原属地方的小军阀部队拢在麾下,能耐真不小,异地为官还得对症下药。一步步爬升,横跨抗战与内战,最后能安享晚年,这样的结局在同代人中已经不多见了。反观李玉堂,人生像一场高开低走的悲剧。长沙会战屡次筑牢正面,却非要在兖州时化装逃生。哎,临阵逃脱以后就想过安心吗?不单没等来翻身,反倒被蒋氏处决收场,历史的判断因立场不同永远争不完。
李吉甫和李玉堂是堂兄弟,性格互补。一个逢战则退,一个死捍不屈。李吉甫可谓“滑”,几次三番靠着关系提拔,“打仗”反倒成了副业。偏偏历史并不一定奖赏那些有胆有识的人。潼关之战差点出乱子,全仗着关键时刻才算拿稳阵脚,逃过一劫。后来折腾到台湾,落魄到借钱度日。难说运气不好还是本事太少,这事留给闲人猜去。
黄埔的王仲廉,紧跟汤恩伯混日子,活学活用“坐山观虎斗”那一套。只等友军被消耗得差不多,自己再收拾残局。后果可想而知,羊山集那场迟到救援成了压倒骆驼的稻草。汤氏一系的没落,一开始就埋下了注脚。开农场、写回忆录、随乡入俗,末路可言,但也不至于“饿死”街头,应是运气不错了。相比张雪中被“土改”大风扫地出门,更是时代的无常与反讽。
别忘了“徐州三王”的王敬久。打仗显威风,做人太拿架子。架子大到得罪了上头,被撤换也不意外。靠着顾祝同周旋才重登战场,可命运总在戏耍你:刚当大军头,转眼折戟沉沙。退出历史,默默无闻。
李铁军一生跟在胡宗南屁股后头转,结果呢?枪打缓慢,战功平平,反倒一口气活到101岁。德才未必匹配名声,风水轮流转,蒋氏冷淡他也主打超长待机。据说短命和长寿都是天注定,这话对不对,有时候也说不好!
董钊真不是打仗的材料,但靠着抱大腿,最后顺利当上总司令。部队越打越烂,逃亡对岸凑合拿了个闲职。有时候混官场就是这么回事,干得多不如站得稳。刘戡的死却很让人心疼。这人对我党始终有同情心,敢作敢当。被怀疑、被打压,最后在战场自尽。倘若再活几年,会不会选择归顺,倒真难说。历史的假设没法被验证,只能说每个人当年都走了自己的一条死路。
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功德林十年“冤屈”,倒成了“因祸得福”。很多人觉得是倒霉,其实“时势造人”最没道理。还不如说,成王败寇,从来都被一股看不见的手随意摆弄。
李默庵一生多舛,最后能安享天年,单凭这份幸运已经高人一等。俞济时跳得高摔得惨,侍卫长转眼变顾问。一次擦枪走火差点被牵连兵变,怎么看都像时代给他开了个玩笑。是不是有人嫉妒,也没人能说清。
黄杰其实很滑头,每次硬仗都避忙闪躲。兰封会战出错,本以为没好果子吃,没想到后半生峰回路转,靠着紧抱小蒋大腿终于步步高升。能不能说躲得了一时就安生一世?也许吧,但能不能躲一辈子,谁也不敢保证。
十七个黄埔一期的集团军总司令,表面看都走着类似的套路,实则命运天差地别。有的身陷囹圄,倒捡回性命;有的赶着逃台,反而晚景凄凉。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借酒浇愁,只有少数人能见招拆招,退一步再图进。
翻看这些人的命运,谁又能说清对错?谁又不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一粒沙?有些后代活得滋润,有的人一念起就断了后路。局中人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曲折。
历史,就是这么一锅乱炖,味道杂糅,不一定合谁的口。你说是戏剧,戏里人还想着再占一席之地。至于结局如何,没人能预料。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