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一年后,俞敏洪和董宇辉,都过得不太好

发布时间:2025-07-26 07:54  浏览量:1

一年前的今天,俞敏洪做了一件,让整个中国商界都为之动容的事。

2024 年 7 月 25 日,东方甄选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与全资子公司与辉同行正式分家,由董宇辉个人持有其 100% 股权,作价 7658 万。

随后俞敏洪发布公开信,称 " 宇辉买公司的钱我安排了,公司是送给宇辉的。"

除此之外,他还争取到了将与辉同行的全部利润给董宇辉。

公告显示,与辉同行近半年的纯利润是 1.4 亿元。

他几乎是以一种“净身出户”式的姿态,把他亲手缔造的“东方甄选”帝国里最值钱的、也是最不稳定的“核武器”——董宇辉和一个估值几十亿的新公司“与辉同行”,一起打包“送”了出去。

这场,被称为“直播带货史上最体面的分手”,在当时赢得了满堂喝彩。

一年过去了。

当所有的喧嚣,都归于平静。

我们再回头看,这对曾经互相成就的、最强的“师徒CP”。

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点心酸也极其耐人寻味的真相。

分手一年后,他们谁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赢家”。但可能,谁也都没有“后悔”。

“与辉同行”的粉丝数、观看量、销售额,依然在数据上,全方位地碾压着“老东家”东方甄选。

但,那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冰冷的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飞瓜数据,2025年上半年,“与辉同行”直播间的日均观看人次,同比暴跌45%

粉丝增长,也从去年同期的1200万锐减至今年的322万

更致命的是,直播间的人均停留时长,也几近腰斩

董宇辉,这个曾经的“现象级”文化主播,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速”

为什么?

因为,当一个直播间,所有的宝都押在一个人身上时,它的“天花板”就是这个人的“精力”和“新鲜感”。

而这两样东西,都是会被时间无情地、不可逆地消耗掉的。

更何况,他的背后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他依然只是一个为别人卖货的、最顶级的“导购员”*。

而另一边,“去辉化”之后的东方甄选,日子更难过。

最新的财报,由盈转亏

失去了董宇辉这个定海神针式的“流量入口”,东方甄选就像一个暂时失去了灵魂的“躯壳”。

俞敏洪,想把它打造成“线上山姆会员店”,这个故事很性感也很正确。

但,做自营搞供应链,是最烧钱、也最慢的苦活。

远水救不了近火。

更何况,曾经的“F4”主播天团,随着“顿顿”等高人气主播的相继出走,也早已分崩离析。

那么,这场看起来“双输”的分手,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不。

恰恰相反。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因为它从根上,解决了东方甄选,那个最致命的“精神分裂”。

一家公司,不可能同时,既是一家“MCN机构”又是一家“品牌产品公司”。

这是两种基因完全不同的物种。

MCN的核心资产,是“人”。

它的宿命,就是要不断地去制造下一个“董宇辉”。

但,它也必然会被“人”所绑架。

而品牌产品公司,核心资产是“货”。

它追求的,是供应链的稳定和品牌价值的沉淀。

它最害怕的,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某一个不可控的“人”的手里。

当年的东方甄选,就是这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怪物”。

董宇辉,想做的是“内容”,是文化,是下一个“罗永浩”;

而俞敏洪,想做的是“产品”,是农业,是下一个“山姆会员店”。

他们的“分手”,是必然,也是解脱。

写在最后

那场“分手”,没有谁对谁错。

它只是两个有不同梦想的男人,选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走那条同样艰难的、通往未来的路。

俞敏洪,选择了那条更“重”、更“慢”、但也可能更“稳”的路。

他在用“短期”的流量阵痛,去赌一个“长期”的、真正属于“东方甄选”这个品牌的未来。

而董宇辉,选择了那条更“轻”、更“快”、但也可能更“险”的路。

他在用自己的个人IP,去赌一个“内容”可以战胜“渠道”的、理想主义的未来。

他们,都还没有赢。

但他们,也都走在了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上。

这或许,才是这场“体面分手”,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