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驼背上传来盛唐天籁,唐三彩里藏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6 01:23 浏览量:1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国宝静静矗立,却仿佛能听到穿越千年的乐声—骆驼载乐俑;它不仅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被列入 “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的稀世珍宝!
惊世发现:农民盖房挖出的国宝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的一位农户准备盖新房,村民帮忙挖地基时,竟意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土窑洞;当铁锹碰到陶器碎片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他们不知道,一个轰动考古界的国宝即将重见天日
考古队赶到现场,发现这是一座唐代土洞墓。虽然古墓曾被盗扰,且墓室后半部分坍塌,但淤泥的保护却让一部分珍宝幸免于难。当这件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的骆驼载乐俑被清理出来后,专家们都屏住了呼吸——如此精美的唐三彩,举世罕见!
驼背舞台:八人乐团的千年演唱会
这件唐三彩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 一只健壮的双峰骆驼昂首挺立,张口嘶鸣,仿佛正在沙漠中稳步前行
- 驼背上铺着色彩斑斓的毛毯,边缘点缀着蓝色花边
- 毛毯平台上,七名男乐手围坐一圈,手持不同乐器专注演奏
- 中央一位体态丰腴的女子翩然起舞,高束腰长裙随风轻摆
七位乐手各持一种乐器: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情,特别是那位打拍板的乐俑,歪着脖子眯着眼,仿佛已被自己的音乐所陶醉
乐器密码:揭秘丝路上的文化融合
这些乐器暗藏着盛唐文化交流的密码:
中原雅乐代表:
- 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传统“雅乐”代表
- 箫:可追溯至8000年前贾湖骨笛,同属雅乐代表
- 排箫:西周时期已有出土实物,同样列入雅乐名录
丝路舶来胡乐:
- 琵琶:源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唐代完全融入中原文化
- 箜篌:源自印度,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原
- 横笛: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乐
唯一俗乐:
- 拍板:中国本土产生的打击乐器,常用于散乐表演,被视为“俗乐”
七种乐器中既有中原雅乐,又有西域胡乐,还有民间俗乐,共同组成了盛唐时期独特的音乐交响!
胡汉交融:驼背上的“胡部新声”
这组乐舞俑展现的并非纯粹的胡舞,而是当时风靡长安的“胡部新声”——一种融合了西域音乐与中原特色的新型艺术形式。
胡部是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下诏令 **“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使这种融合音乐风靡一时
值得注意的是,七位乐手身穿汉服,演奏的却多是西域传入的乐器,中间的舞女也是典型的中原女子形象。这种“汉服胡乐”的组合,生动体现了唐代文化 “兼容并蓄”的气度。
绝世工艺:唐三彩的巅峰之作
这件作品代表了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
独特的釉色工艺:采用复杂的“溜釉法”——用勺子将釉汁从器物周围慢慢溜挂。在烧制过程中,不同颜色的釉料自然流淌交融,形成绚丽的艺术效果
精湛的制作技术:作品采用分塑合成工艺,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后组装,结合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工艺复杂严谨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唐代艺术家匠心独运地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充满艺术想象和浪漫气息。虽然现实中骆驼难以承载如此多人,但艺术夸张恰到好处
价值连城:为何禁止出国展览?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珍贵体现在多方面:
存世稀少:全国仅发现两件类似载乐俑,另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但只载了5名胡人男子,远不及此件精美丰富
历史价值: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艺术融合
艺术巅峰:代表了盛唐时期唐三彩工艺的最高成就,造型生动,釉色绚丽,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正因如此,2013年8月,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
驼铃余韵:盛世回响
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前,凝视这件千年珍宝,仿佛能听到丝路驼铃与悠扬乐声的交响。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自信开放、兼容并蓄的盛唐气象,至今仍令我们心驰神往
大唐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云集了来自波斯、大食、新罗、日本等各国的使者和商人。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这里尽情演绎,正如诗中所描绘的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的盛况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承载着千年不散的盛世余音,见证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度。它静静地矗立在博物馆中,向每一个驻足凝视的观众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传递着文化交流互鉴的永恒魅力
驼背上的千年音乐会永不落幕,因为文明交融的乐章,永远回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声明】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