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种树郭橐驼传》:人生最好的活法,是顺应本性而活
发布时间:2025-05-21 07:00 浏览量:4
上学的时候,读《种树郭橐驼传》,只觉得这人种树很厉害。
很多年来,自己种树的时候,也总是想到郭橐驼种树的方法。
时隔多年,早已不是个学生,也没有老师带领着去读一篇课文。
此时,再读这篇耳熟能详的《种树郭橐驼传》,读到的竟是一种人生哲理,郭橐驼种树遵循“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说的不就是顺其天性、遵其本性吗?
只有循其本性,才能真正活好。
树犹如此,何况是人。
活好,不只是活着。
一个人可以痛苦地活着,可以焦虑地活着,可以终日劳顿而活着,但唯有那些顺应本性的人,才能真正活好。
郭橐驼是谁?
他脊背弯曲,背脊突出,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乡里人见了,都叫他橐驼。
他听说后,并没有觉得被侮辱,反而欣然接受:
很好,用这个名字称呼我太适合不过了。
于是,他舍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
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叫郭橐驼,却忘了他原本的名字。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
子舆生病,弯腰驼背,形貌丑陋。
子祀前去看望他,只见子舆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到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
总之,子舆的样子,很是奇怪。
可是,即便上天让自己变得如此奇形怪状,但子舆却毫不在意,看起来十分悠闲自在,一点容貌焦虑都没有。
不仅如此,子舆步履蹒跚地走到井旁,看着自己的样子感慨说:
造化真是伟大呀,竟然能把我变成这样。
子祀问他:
你讨厌现在的样子吗?
子舆告诉子祀,他一点都不讨厌,不管造物者将他变成什么样,他都接受。
他说: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我们得到什么,不过是恰好适时,而失去什么,也不过刚好顺应罢了。
事物的到来和失去,都坦然接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没有那么多哀乐。
子舆还说:
事物变化,不过是天道循环。
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与庄子笔下的那些人一样,都懂得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因此,他随遇而安,坦然接受人生的得失。
《瓦尔登湖》里面有句话说: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是与他能够做到不予触动的东西的数量是相称的。
简单来说,我们越是不被外界影响,我们便越富有。
那些能随遇而安,坦然接受人生的人,是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他们不占有万物,却轻盈地享受万物。
郭橐驼生活的地方,名叫丰乐乡,位于长安城西边。
在乡里,郭橐驼以善于种树出名,他以种树为工作。
因为他种树种得好,所以那些达官贵人,谁家想要种树造林,都争抢着雇用郭橐驼为种树经理。
郭橐驼也总是不负众望,他种的树,或者是移植树木,就没有不成活的。
而且,他种的树,总是长得高大茂盛,结果更早,果实更多。
其他种树人,都暗中观察,学习,可是,却没有一个能像郭橐驼那样做得好。
有人就很好奇,郭橐驼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同样是种树,为什么他能做得那么好?
郭橐驼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诀窍?
有人就问他,他到底做了什么,才能有如此成绩?
他却回答说:
我并没有本事能够使得树木活得好而且生长茂盛。
接下来,他说出了那句我重读这篇文章被直击心脏的一句话: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郭橐驼说,他只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依照自己的本性生长罢了。
一棵树,要想真正长得好,就要顺其天性。
古人也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好,也很简单,不过顺其本性、顺应自然罢了。
我们的努力、学习,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回到自己,做自己。
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就是顺其天性。
所以,种树的时候,树根要完全舒展开,以便它能够自由地生长。
培土的时候,要均匀,靠近根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所用的土。这样的话,即便树被移植了,也还是和原来“一样”。
这还没结束,捣土的时候,要细密结实。
如果这些都做完了,就不要再动,不要过度关心它。
栽种的时候,细心呵护,栽好之后,就不要再去摇晃它。
郭橐驼说,这样的话,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他总结说,他种树种得好的秘密,就是不妨碍树的生长,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反观其他的种树人,他们种树的时候,树根没有生长,又换了新土,培土的时候,不是太松就是太紧。
有些人就算这些都做好了,又过度关心,早晨去看看,晚上去摸摸。
还有些人,为了观察树活没活,还用指甲去划破树皮,以便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摇晃树木看看土是否结实。
如此一来,反而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郭橐驼觉得,这也是其他人种树不如他的原因。
对树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长,而不是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对待树。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看见一只特别珍惜的鸟,他很喜欢,就把鸟关在笼子里,让乐师给鸟奏乐,给它美食和美酒。
可是没多久,鸟就惊吓而死。
爱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栖居在森林,自由自在地自己觅食。
世间万物,顺应本性,方能活得更好。
违背本性的时候,即便勉强活着,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拧巴。
树木有性,它扎根土中,从土中获得所需要的能量,一旦根被动摇,就动摇了根本。
它不喜欢被攀折,不喜欢被摇晃,它只喜欢自由自在地成长。
树不会在没有土壤的峭壁上生长,也不会在没有土壤的水中长出。
种树的时候,唯有顺其天性,它才能好好成长。
人也是这样。
人有其性,仔细一看,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活得好的人,也都是顺其本性而活,做与自己秉性相投的工作,他才能游刃有余。
有人问郭橐驼:
把你种树的方法,用在做官治民上,可行吗?
郭橐驼说:
我只知道种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他讲了自己在乡里的所见所闻。
郭橐驼发现,那些做官的人,都喜好发布政令,看起来好像是爱护百姓,到头来却给百姓造成了灾难。
每天早晚,那些小吏都会大喊:
长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要早早地煮茧抽丝,要早早地织布,养育孩子,照顾好牲畜。
不是为这个召集乡民开会,就是为那个把大家聚集起来,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完,就被聚集起来。
这样的生活,怎么能算安定?
久而久之,百姓困苦疲倦。
从这一点来看,做官治民和我种树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那人一听,高兴地说:
很好啊,我问种树的方法,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而今,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看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却得到了怎么活得更好的办法。
安于自身,不被外在过度撩拨,才能真正活好。
故事最后,讲到种树和治民。
其实,人其如树。
在这个世界上,人也像树一样,唯有顺其本性,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更多地结果,才能长得更快。
我们唯有扎根进适合我们的土壤,我们才能真正舒展开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活得更好。
有些树木喜湿,湿润的地方,对它们来说就是天堂。
可是有些树木却不耐湿,一旦过分湿润,它们的根就没法呼吸,进而渐渐萎缩。
有些树木喜欢阳光充足,有些树木却偏爱荫凉的山谷。
人也是,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有些人偏内向,有些人偏外向,有些人能在社交中获得快乐,有些人却喜欢独处。
非要让不喜欢社交的人去日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或许能够勉强应对,但他做这些不喜欢的事情时,还能感到开心吗?
陶渊明说,违己交病。
现代人容易生病,除了饮食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病了。
我们本应顺应自己的本性去活,安于自己的本性,可是这个总是试图管理我们的“世界”,每天都会给他们传递很多“命令”,督促我们去努力,督促我们工作。
它总是试图让我们变成它需要的样子。
更可怕的是,树只被种树的人管理,而我们这些人,试图管理我们的,不仅是上司领导,还有我们自己内心的观念。
他们总是在我们的耳边喋喋不休,一会儿让我们做这样,一会儿让我们那样做,我们疲于奔命,又何谈安身立命。
所以如今,我们如一群被鞭子不断驱赶的羊。
太多的时候,想停却不敢停下来。
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指责我们,而且很多声音还美其名曰为我们好。
对待人生,如同种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潦草地挖个坑,急急忙忙地将自己种下去。
这个坑,可能就是一份工作。
因为我们知道,种下去,好歹还能活着,如果不种下去,迟早会因缺乏营养而死。
可我们在种的时候,却没有耐心地将自己的根整理舒展,许多根盘根错节,后续生长的时候,就会越发艰难。
我们努力想要吸取营养,努力想要成长得更好,可总是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就错了。
当然,有些树的生命力比较强悍,他们即便盘根错节,能快速适应,并且快速生长,还有一些,在察觉到原先的根不适合之后,就快速长出新的根须,然后重新生长。
可是,很多人一旦开始错了,他们就没有那样强大的生命力去调整,他们的全部能量,都只能用在那盘根错节的根上,以便吸取为数不多的营养,才能好好活着。
因此,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自己的根在哪里,有没有舒展。
扎根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顺应本性了。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