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三家“蜀王”,雄踞四川,威震西南,谁才是巴蜀雄主?

发布时间:2025-07-24 23:45  浏览量:1

说起历朝历代古都,一般人都会想到长安(西安)、洛阳、金陵(南京)、燕京(北京)、汴梁(开封)、杭州、成都这几大人文历史极为悠长的城市。而汉唐之长安、晋隋之洛阳、元明清之燕京,后世大都之名尤盛,其余诸城概莫能敌。而论及雄踞一方,敢频频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以一隅之邦尚可威震华夏的古国古都,就莫过于历代“蜀王”坐拥巴蜀之地的国都成都了。

哪怕自号为“十都朝会”的金陵南京,在历史上恐怕也无法匹敌“天府之国”的成都,这是为什么呢?东南诸王朝定都金陵而偏安者,到最后莫不是被北方强大的中原王朝“传檄而定”,却不像历代入主成都的“蜀中之国”那样,甚至东临荆襄之地,北进汉中,抵渭水之滨,直接震动关中。这是三国蜀汉时昭烈皇帝刘备,与他的丞相诸葛亮曾经干过的事情,千年以来迄今犹唱,所以说刘备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知名的“蜀王”或“蜀主”了。

除此之外,历史上曾经雄踞四川,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威名赫赫的“蜀王”究竟有哪些呢?是否还有比蜀汉刘备更厉害的“蜀主”呢?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商周时期到明清之际的十三家“蜀王”(除去了历代荫封世袭的宗亲蜀王)。看官们也好评一评,这十三家“蜀王”当中,谁真正称得上千载以来的巴蜀雄主?

第一位,周朝“古蜀王”。也就是先秦古蜀国,不过这个蜀国的年代比较久远,世系也比较复杂,很多人物都没有明晰可信的考据,所以小编在此只能大概说一下。这个蜀国正式受封于西周,中期国君先称王,后称帝,而后又降为王号,一度攻打秦国,被强秦视为巨患,最终被秦国所灭。

在商周时代,甚至更久远的上古,蜀地就已经有了当地的文明支属,大约到了殷商末年,蜀地的君主带着兵马跑到了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与周武王姬发一同誓师,当时参与伐纣决战的西部邦国共有八个,蜀国也是其中一个,合称为“牧誓八国”或“西土八国”。西周伐商灭纣之后,蜀国被周天子册封为了蜀君(极大概率是子爵)。

当时在蜀国东面有巴国,巴国东面又有楚国,巴、楚二国也有扶周伐纣之功,但在西周的封爵都是子爵,国君即称为巴子、楚子,蜀君的爵位应该与巴国、楚国之君是一样的。因为西周的分封有一个规矩,就是臣属诸侯,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越、楚、巴皆为子爵。

后来到了东周初年,周平王东迁,对西土的掌控基本失效,见“周失纲纪”,长得“纵目”模样的蜀君蚕丛氏率先称王(三星堆也有纵目青铜面具),大约是在周襄王时期。“蜀先称王”是在《华阳国志》中明确记载的。而在当时天下诸侯当中,比战国七雄还要早称王的地方君主,其实还有楚王熊渠和楚武王熊通。楚王熊渠大概是楚国第六代君主,也是第一个反周称王的楚君,当时大概是周夷王时期,他还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做了王。

不过在他晚年,又害怕自己的儿子们在他死后,无法对抗西周与中原诸侯的强大,便一并将自己和儿子们的王号全部取消,虽然在境内号为“大王”,但对外仍称楚君。等到了第二十代楚君熊通即位,横扫江汉一带的众小诸侯,有了足够的实力对抗东周天子及中原诸侯(大概东周的周庄王时期),从而正式开始称王,一直延续到秦灭楚国。

而蜀君称王之时,还在东周的周襄王时期,也就是周庄王后的第四代周天子。所以说蜀子蚕丛在诸侯中率先称王,是不符合史实的。蜀君称王的原由,与楚君称王类似,《华阳国志》上记载说:“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

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蜀君虽然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却和楚君一样不得与中原诸侯会盟平起平坐,蜀国的车轨文书与中原也不一样,蜀国的疆界北有秦国,东有巴国,将它限于这片区域。所以蜀君其实对周天子,也和楚君一样一直有着“不服周”的情绪。

蜀王蚕丛之后,先后又有柏灌、鱼凫为王。再后来又有蜀王杜宇,那时中原有战国七雄,七位诸侯全都自行称王,东周彻底衰败。杜宇听闻之后,认为自己原本已是王爵,如今中原七大诸侯也都升级为王,所以自己也应当更升一级,于是自行称帝,号为“望帝”。

“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蜀帝杜宇,后来杜宇禅位给自己的丞相开明先生(又名杜灵,应该是同宗一家)。开明号为“丛帝”,丛帝之后有卢帝,卢帝居然敢发兵攻打北面的秦国,甚至打到了雍都地界,后来过了九世,蜀帝依旧以“开明”为号,这位开明帝居然自降帝号为王,即蜀王开明。开明王定都于成都。

到了周显王的时候,蜀国居然占据了汉中之地,蜀王分封自己的亲弟葭萌为苴侯,封地在汉中。苴侯后来居然不想向蜀王称臣,反而与秦、巴两国交好。后来蜀王攻打苴国,苴侯逃到姬姓巴国,又派人向秦国求救。秦王于是派出司马错、张仪带兵灭了蜀国,后又将苴国与巴国一并给攻取了。

而巴国原本也是周武王将姬姓宗亲分封于此,并赐以子爵。到了战国初年,巴国见七雄皆称王,于是也称王,巴国与东面的楚国恩怨交织,有时候相互通婚,有时候又相互攻伐,甚至有时候楚国还不是巴国的对手,所以楚国一直没有灭掉巴国,占据长江上游,反而后来让秦国捡了大便宜。上述就是西周诸侯古蜀国的历史。

第二位,秦属蜀侯。古蜀国被秦国所灭,当时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秦国在蜀地设立了臣属于秦的蜀侯国,类似于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那样,将蜀国当成自己的附属国,这个附属国已不再是周天子分封的,国君则由秦国册封,秦属蜀国的第一任君侯依旧是由已亡的古蜀国末主世子通国来担任。这也是秦国初占蜀地,为了安抚人心之所为,即前朝世子通国来做这个傀儡的开国之君。

史书上记载,秦惠文王得到蜀地之后,立马降封蜀王世子通国为蜀侯。又以秦臣陈庄为蜀相,又以秦臣张若为蜀侯守将。可五年后,陈庄居然弑杀了蜀侯通国反叛秦国,秦王于是派出甘茂、司马错、张仪再次伐蜀,诛杀了陈庄。原本秦国立蜀世子为侯,是为了稳定人心,可没想到自己派去的蜀相非但没有起到监护蜀侯的作用,反而起了反心。

陈庄被灭之后,秦国直接派出自己的王室宗亲公子嬴恽前去做新蜀侯。后来蜀侯恽前往咸阳向秦昭襄王进贡,带来了巴蜀美食,可与蜀侯恽同来的后母害怕他在秦王面前得宠,就早在食物里下了毒,蜀侯献上美食的时候,秦王准备食用,而后母居然请求说这东西是从两千里外送来了,怕不安全,还是先让近臣们尝一尝。

结果近臣一尝就被毒死了。秦王震怒,将蜀侯夫妇全部赐死。第二年,秦昭襄王封嬴恽之子嬴绾为蜀侯,可过了十五年,秦王又疑心蜀侯绾要反叛,又将其诛杀,蜀侯国就此灭亡,成为了秦国的蜀郡。

后来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初封沛公刘邦为蜀王,后因叔父项伯的说情,项羽又将汉中增封给刘邦,即刘邦获得了巴、蜀、汉中三地,受封汉王(汉中之王),定都南郑(未定都成都,所以没把刘邦算进蜀王序列,在此仅略微一提)。后来刘邦为避项羽,听从张良之计,火烧栈道躲在蜀中养精蓄锐,后来派韩信暗渡陈仓,克定三秦,才得以剿杀项羽,建立四百年大汉王朝。

第三位,成家白帝公孙述。他应该是第一个凭借巴蜀之地,正式与中原王朝争霸天下的一代枭雄,且历时十二年,对手还是著名的“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早在汉哀帝时期,关中扶风郡茂陵县人公孙述,字子阳,就做了凉州天水郡的清水县令。当地太守认为他治理地方非常厉害,就让他一人掌管五个县。

后来王莽篡汉,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后来王篡被杀,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南阳人宗成带自称“虎牙将军”,带兵占据了汉中,公孙述听说之后吓得赶紧迎接宗成来成都做主,可当他发现宗成不是个好主子后,就决定自立为蜀地之主,而后聚众自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并发兵攻打宗成,宗成兵败被自己部下所杀,公孙述很快又兼并了宗成的残部。

第二年,更始帝派兵攻打蜀地,公孙述决定自立为王,将更始军击退,不久自称蜀王,定都于成都。与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同时,公孙述也登基称帝国号“成家”或“大成”,又自号为“白帝”。东汉建武三年,光武帝派大将冯异出兵关中,击败了汉中的成家军。建武六年,公孙述派兵东出荆州,想要夺取荆襄之地,结果失败退了回去。同时,汉军进攻汉中,成家军兵败。光武帝写信给公孙述,希望他主动投降,还可以礼相待,公孙述没有回复。

后来光武帝基本上平定了中原,准备要向西进兵,陇右的隗嚣居然向公孙述称臣,想要一并对抗东汉,公孙述在谋臣的怂恿下,准备联合天水隗嚣、汉中延岑还有巴东的田戎,并倾全国之师千里出川与刘秀一争高下。可后来他的亲弟公孙况害怕异姓诸王诸将立功,不把他们公孙氏兄弟放在眼里,就对公孙述说空巢出师与刘秀决战非常不利,万一失败就万劫不复,公孙述听了之后,左思右想,犹豫不决,最后作罢。

建武八年,汉军灭隗嚣,蜀中震恐。建武十一年,东汉大将岑彭进兵蜀中,势如破竹。可光武帝依旧写亲笔信给公孙述劝他投降,蜀中诸臣也纷纷劝降,公孙述叹息良久说道,自古哪有投降的天子!于是负隅顽抗,并派刺客刺杀了光武帝的亲表哥来歙和爱将岑彭。建武十二年,光武帝又派大司马吴汉攻蜀,公孙述的亲弟公孙恢战死,成都震骇,刘秀仍旧写信给公孙述,说要他不要以来歙、岑彭之死为念,大汉天子一言九鼎,宽宏大量,只要你投降,依旧可以保住性命与富贵。

可公孙述一来被光武帝的气概所震慑,原本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结果没想到另有其人,这是非常羞耻的一件事,二来刺杀了光武帝爱将两员,说什么乞降求活,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羞辱。第三,自己称帝十二年,坐拥巴蜀汉中之地,贵为至尊,横行于乱世之中,如今要低头屈膝,这种心理落差怎样都接受不了,最后他就决定率大将延岑与汉军拼死一战。

吴汉大军猛攻成都,公孙述占了一卦得到“虏死城下”的预言,他认为汉军必败,于是亲自出城迎战,结果胸口中枪坠马,当晚就死了。延岑于是向汉军投降,吴汉入城,立马为好兄弟来歙、岑彭报仇,杀了公孙述的妻儿,并灭其一族,又将延岑全家斩杀,且纵兵对成都大掠,毁焚了公孙述的宫室。著名的白帝城就是因公孙述而得名。

第四位,三国蜀汉。蜀汉国祚四十二年,算得上是寿命第二长的“蜀国”了。蜀汉也是历代所有“蜀国”当中,唯一能“以弱制强”,一度压制中原王朝及各方势力的超强蜀国,在刘备、诸葛亮先后掌权时期,魏吴皆惧蜀汉。这样的“蜀国”究竟是怎样打造出来的呢?

实际上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汉景帝之子鲁王刘余之后刘焉,就打起过做“蜀王”的主意,他本来是想跑到交州去做州牧的,后来听说蜀中有天子之气,就乞求朝廷派他去做益州牧,到了益州之后,他一面以宽容的姿态收揽当地士绅与豪强,一面剿杀各山头的叛乱匪盗,从而坐大西蜀,后来他又以汉中有米贼为患,阻隔道路为由,断绝了与汉廷的联系,在蜀中自立为主。天下诸侯征讨董卓时,他也拒不出兵。后来他甚至打造天子仪仗,出入犹如帝王。后来与他同为鲁王刘余之后的荆州牧刘表上书朝廷,说刘焉意图不轨。

当时刘焉有四个儿子,长子刘范、次子刘诞、第四子刘璋都在长安为质,只有第三子刘瑁跟着他。后来刘范、刘诞想与刘焉里应外合突袭长安,事败后刘范、刘诞被董卓斩杀,刘璋在此之前已放归蜀中,丧失二子后,刘焉的治所绵竹又发生大火,他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逝。诸将因刘璋仁懦就扶他做了西川之主,刘瑁则狂疾而逝。汉中张鲁的老妈卢夫人原本在刘焉那做巫师,可张鲁因不听刘璋号令,刘璋杀卢夫人与张鲁之弟张征,两家因此成仇。

后来张鲁投靠曹操,刘璋倍感压力,就请赤壁之战后的汉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之后刘备入蜀相助对抗张鲁。可后来刘璋部下杀刘备军师庞统,使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大举入川,并收服西凉马超,一共围攻成都。刘璋最后投降刘备。刘备坐镇西川之后,有关羽守荆州、马超在临沮、张飞在阆中、魏延在汉中,形成对曹魏的战略优势。

可后来东吴孙权不想看到刘备坐大,派出吕蒙、陆逊背刺关羽,夺得荆州,刘备盛怒之下,先行称帝于成都,建立蜀汉王朝,提振士气,暂缓汉中进军长安的攻势,为关羽、张飞复仇,大举攻吴,结果在夷陵被陆逊击败,最后含恨病逝于白帝城,并将自己的嗣君后主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共同辅佐。

诸葛亮与李严分工,丞相治军、管理地方,同时应对外交,尚书令配合军事上的后勤物资供应。经过五年的休整,诸葛亮独掌蜀中大权,东和孙权,南定孟获,北固汉中,于是准备大举北征,兵临渭水,收复长安。结果经过六年屡出祁山,与曹魏大将曹真、司马懿先后交手,虽多次以弱胜强,一直保持绝对攻势,但最终孤军难进,本想绕道陇右,另辟一座人力物力供应充足的大本营,再迫近长安,结果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蒋琬也想过从涪陵水陆并进,东征曹魏,可后来战略还没实施就病逝了。当时曹魏大将军曹爽,也就是曹真之子曾经想主动攻打一次蜀汉,来证明自己比太傅司马懿更厉害,从而压倒司马懿在魏国的势力,结果被蜀将王平主动出汉中,击败于兴势。

后来蜀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的援军赶到,魏军惨败,再不敢来犯蜀汉。蒋琬之后,费祎当权,对攻伐曹魏更加消极。诸葛亮的亲自收降并培养的猛将姜维屡屡想要兴兵伐魏,完成先师诸葛亮丞相克定中原的遗志,都被费祎限制他的兵力所阻(兵不满万)。

费祎被魏降将刺杀后,姜维晋升为大将军,才有了施殿抱负的机会,于是“九伐中原”,却使得蜀汉更加贫困。直到曹魏由司马昭掌权,由于他的部下成济一不小心将魏帝曹髦刺杀,导致他非得立下比他父兄更大的功劳,来遮住这件弑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就强行派出大将钟会、邓艾伐蜀。

起初钟会的主力大军被姜维卡在了剑阁,幸得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攻占成都门户江油,并在绵竹斩杀了不知用兵,进军拖沓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从而迫使后主刘禅献城投降,蜀汉因此灭亡。

第五位,西晋“准蜀王”赵廞。蜀汉与三国终结没多久,这位西晋的臣子居然想占踞西蜀,自立为王,还差点成了,比他的前辈钟会似乎迈进了一步(钟会在姜维的助力下,都还没有尝到做蜀王的滋味呢),小编觉得他的胆子也实在忒大,不过他的后世名气却不怎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本三国结束,西晋一统之后,蜀地曾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第十子成都王司马颖作为封地,可后来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因皇后贾南风在京师洛阳与司马氏诸王搞事,从而爆发了可怕的“八王之乱”,成都王司马颖为了争夺皇位便没有老老实实就藩待在封地,而是跑到了河北邺城,以此为大本营,窥伺京师,不断搞事,后来被范阳王司马虓长史刘舆幽禁在邺城并矫诏赐死。

由于中原纷乱,时任扬烈将军的赵廞出任益州刺史,他就想坐拥巴蜀自立为王,并引进汉中流民的氐部酋长李特、李流众兄弟为爪牙对抗西晋朝廷,当朝廷得知他有反意,就传诏他回京做皇后的管家大长秋。赵廞自然不愿意回去替贾南风这个凶狠的女人打理后宫,于是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先建立自己的年号“太平”,然后准备称王或称帝。

可由于他发现李特兄弟也心怀异志,特别是李特三弟李庠极为勇猛,且得人心,使得他深为忌惮,就将其杀害。从而迫使李特打着为西晋平叛的旗号,猛攻成都,赵廞兵败,还没有坐上王位就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他做“准蜀王”还不到三个月。

第六位,李氏成汉王朝。成汉“蜀国”严格来说是两个王朝,一个是李雄建的“成王朝”,一个是李寿建的“汉王朝”,可由于李寿本来就是李雄的堂弟,且国号更替只是因为家族内部争斗所致,并不是真正的朝代更替,所以史家一般以“成汉”为一体,且成汉还是西晋“十六国”之首。它的国祚长达四十三年,比蜀汉还要长,堪称续航时间最长的“蜀国”。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西晋“准蜀王”赵廞之乱被平定之后,晋朝廷任命蜀汉降将罗宪之侄罗尚为益州刺史,流民首领李特也因“反叛赵廞”之功,被任命为宣威将军。可他不满朝廷的薄待,于是准备起兵占据蜀中。不久击败罗尚,自号镇北大将军,再攻下成都。后来晋廷派出大军来援,罗尚与诸军击败李特,并将他斩杀于繁县。李特四弟李流、其子李荡收拢残众继续抵抗,反攻成都,兵败李荡被杀。李流本来都想投降了,李特第三子李雄强行反攻,大破晋兵,李流于是将大权交给李雄。

后来李流病逝,李雄攻克成都,罗尚逃走。他原本要推当地豪强范长生为王,长生不肯。众人于是推李雄为王,建年号“建兴”,这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诸葛亮辅佐时期的年号(第一个年号)。不久,李雄登基称帝,国号“大成”,改年号为“晏平”,尊范长生为丞相。

从年号上看就知道他没有争夺天下之心,只想坐镇蜀地。成汉建兴五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后来李特要立二哥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这是因为他认为成汉天下,原本就是他战死的二哥与他一起打下来的。他的五叔李骧与大臣们都认为这样不好,可他还是坚持立李班为储君。

另外他头上长有一个瘤子,时常流脓,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们都不愿意靠近他,只有侄子对他百般侍奉,这也成为他属意李班的重要因素。可五叔李骧却流泪道:“成汉天下,祸自此始也!”后来李雄病重,就征召李骧之子李寿,封为大将军、建宁王来辅佐李班即位,不久李雄驾崩,享年六十一岁,在位三十年。

李班登基后,李雄长子李越跳出来表示不服,于是将李班刺死,然后拥立三弟李期即位,李期则命李越与李寿共同辅佐,又封李寿为汉王。并派兵攻打李班之弟李玝,李玝于是投降东晋。李期做皇帝后,愈加残暴,李寿内心惧怕,于是带兵从涪陵杀向成都,李期最终被废,自缢身亡。

李寿则自改国号为“汉”,登基为帝,改元“汉兴”,又立儿子李势为太子。李寿又将之前李雄诸子全部诛杀,来为李班报仇,并除后患。后来横行于中原的后赵皇帝石虎派人来想与成汉联盟,共灭东晋,然后以长江中分天下,李寿大喜,准备约期出师,吞并江南。群臣吓得一齐劝谏,这才使他发热的脑袋好不容易冷静下来,打消了出兵的计划。后来李寿病重,大臣们都劝他说,如今东晋在江南已经很稳固,我们还不如向东晋称臣,李寿没有同意。

他在位五年而崩,李势继位之后,与兄弟产生猜忌,人心散乱,他的统治也愈加残暴,东晋安西大将军桓温奉诏西征成汉,最终李势不敌晋军出逃葭萌关,后遣使乞降,桓温将他捉到了建康,降封为归义侯,成汉就此灭亡。小编认为,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实际上是比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还厉害的人物,他做皇帝三十年,使蜀中稳若泰山,很不简单,看官们你们认为他是否堪当历代“蜀王”第一呢?

第七位,东晋(后秦)蜀王谯纵。一提到蜀中谯氏,大多数爱好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想到蜀汉的“老好先生”谯周。实际上,蜀中谯氏当中还有一位在真实历史上,比谯周老先生还厉害的人物,他就是东晋末年的后秦“蜀王”谯纵,这位蜀王很有可能是谯周的同宗或同族后裔。

晋安帝义熙年间,桓温之子桓玄自立为楚帝反叛,最后被刘裕所灭。当时桓玄的侄子桓振还领兵在大本营江陵。东晋朝廷于是派出安西大将军府参军谯纵带领他麾下的氐部兵马前往征讨,可氐人不愿意离开益州东下江陵,于是逼迫谯纵称王自立,吓得他跳水自杀,结果还是被打捞上岸,奉为主公,他也只好就此反晋,不久便自称成都王。

然后他又遣使向北面羌部姚氏所建的后秦称臣请援。又乞求让逃亡在后秦的桓玄堂弟桓谦来蜀中帮助他对付可怕的刘裕,又派人联络东晋叛军卢循,引为外援。后秦皇帝姚兴则封谯纵为天下兵马大都督、相国、蜀王,并加九锡之礼。刘裕很快派出大将朱龄石带兵西征,很快杀进成都,谯纵出逃,穷途末路最终自缢身亡。

第八位,残唐五代王氏前蜀王朝。唐朝末年的时候,西川节度使王建因护卫过唐僖宗而受封蜀王,后不服梁王朱全忠篡唐自立,于是想要联合弘农王杨渥、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一同传檄天下,共讨朱全忠,结果得不到响应而作罢。王建于是自行称帝,国号为蜀,年号“武成”。后来岐王李茂贞受到后梁猛攻,不得已与王建联姻联盟,共同对抗后梁,晋王李克用也因与朱全忠有仇,遂使晋、岐、蜀三家达成了暂时的同盟一致抗梁。

这也使得梁太祖朱全忠最终将蜀高祖王建视为故唐同僚,前朝旧勋,并写信与之友好相交,前蜀江山由此稳居于两川之地。王建原本有次子王元膺为太子,可他的宠臣唐道袭与太子不和,就诬陷太子谋反,王元膺就像当年西汉卫太子刘据一样,在惊惧之下起兵斩杀了唐道袭,自己也落得命丧九泉。王建于是想要另立太子,结果着了宠妃徐氏的道,扶立了他昏庸无能的儿子王宗衍,原本他是想立信王宗杰为储君,结果宗杰暴毙,不得已他只好认命。

王建驾崩后,王宗衍即位,改名为王衍,即前蜀后主皇帝。后来唐庄宗李存勖扫灭后梁,又派遣将帅挥兵西进来伐前蜀,王衍很快抬棺出门投降,他们一家押解送往后唐京师洛阳途中被全部诛杀,前蜀由此灭亡。

第九位,残唐五代孟氏后蜀王朝。前蜀灭亡之后,后唐派来伐蜀的主帅魏王李继岌奉其母刘皇后之命,斩杀了唐庄宗的智囊军师郭崇韬,眼见蜀中要乱,唐庄宗又派出自己的堂妹婿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控制局面。而京师洛阳很快发生兵变,唐庄宗被弑,魏王李继岌也在班师途中绝望自尽。孟知祥于是就不想离开蜀地,便有了自立为王之心。

后来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孟知祥表面上依旧向后唐称臣,一面积极准备割据西南。后来后唐向孟知祥索要巨额赋税,知祥大怒,决意反叛,并将唐明宗派来的使者李严斩杀。唐明宗这才知道孟知祥不能再回头了,可鉴于当时中原局势不稳,他也没法立即对蜀地用兵,就将孟知祥的家人也送到蜀中,并封他为蜀王以示恩义。所在唐明宗生前,孟知祥也没有强行称帝。

后来唐明宗驾崩,后唐宋王李从厚、潞王李从珂发生了争斗,孟知祥抓紧机遇,立马称帝,他在位仅七个月就驾崩了。其太子孟昶即位,这就是后蜀后主了,孟后主前明后昏,一开始还能将后蜀江山治理得不错,后来就变得昏庸爱享乐。

再后来中原由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即位,周师东来,蜀军惨败,吓得孟后主立马派人去联络北汉、南唐,想要共同抵挡后周。后来周世宗又攻下了南唐淮南十四州,天下为之震恐,就连辽穆宗听到周世宗的威名,都准备派骆驼运走宫中珠宝,从燕京撤往上京临潢府,孟后主更加不安。

后来周世宗北征重病班师,不久便驾崩了,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兵变称帝,建立北宋王朝。不久,便派大将王全斌伐蜀,孟昶则派出自称“再世诸葛亮”的大将王昭远迎敌,王昭远手执铁如意,说要带两三万人马直取中原,结果三战三败,孟昶只好出城投降,后蜀王朝灭亡。孟后主到达汴京后,被封为秦国公,七天后便暴卒了。孟昶在位三十一年,整个后蜀国祚三十二年,仅次于成汉、蜀汉。

第十位,北宋“兴蜀大王”全师雄。后蜀灭亡之后,宋将王全斌进入成都后,纵兵劫掠,残杀后蜀降卒及百姓。原本要收编遣送到汴京的蜀军,王全斌也不肯将他们及时遣送,因为被派到汴京去就是做禁军,那样就有额外的赏赐,而王全斌和他的手下为了克扣掉这笔军饷,就这样对蜀军不公,从而引起了大量蜀军的反心,最终引起兵变。

而原本身为后蜀文州刺史的全师雄,本来就是个文武兼备的将才,在前往汴京途中,路过绵州,听闻自己的全家被宋将米光绪所杀,自己的爱女也被强掳为米光绪之妾,气得全师雄立马参与到叛军当中,由于他在蜀军中素有威信,就被推为主帅,自号“兴蜀大王”,与宋军顽抗。

全师雄一口气攻下蜀地十七州之地,吓得王全斌躲在成都不敢出来,并将城中两万蜀降卒全部斩杀。后来宋名将曹彬率兵来战,才将声势浩大的兵变压了下去,全师雄则在金堂病逝。后来这场兵乱被平定下去,王全斌也被宋太祖贬为了崇义军观察使留后,原本群臣议定是要斩首的,可宋太祖生怕后来打南唐缺乏将才,才将他留了下来。全师雄应该是唯一没有入主成都的“蜀王”。

第十一位,北宋“大蜀王”李顺。到了宋太宗淳化年间,四川茶贩王小皤不堪北宋官府的压榨,聚众万人反叛,并扬言要为天下人均贫富,后来他中箭而亡。众人又推王小皤的妻弟李顺为主,继续反宋,最终攻克了成都,李顺自号“大蜀王”,兵马多至十余万,吓得宋太宗立马派出亲信宦官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重兵西进伐蜀,最终将这样叛乱平定下去,李顺不知所终。

王继恩则自称捉住了李顺,在押往汴京的途中斩杀于凤翔府。后来到了宋仁宗年间,广州居然有人自称李顺,吓得宋仁宗赶紧将这个人押送至汴京斩首。可见当年李顺举事对北宋王朝的震撼有多大!

第十二位,金国“蜀王”吴曦。南宋初年,名将吴玠、吴璘都是为南宋守护四川的名将,后来到了宋宁宗年间,吴璘的孙子吴曦做了四川宣抚副使,像他的太伯爷爷和亲爷爷一样掌管蜀中。当时权臣韩侂胄想要北征金国,于是就命令吴曦在西线进兵策应,拖住金国西北面的重兵不能东进驰援。

可吴曦居然心存异志,对韩侂胄的命令拒不执行,按兵不动,并向金国献地求封蜀王之位。当时川中将士都不知道吴㬢已经降敌,后来他突然对大家说东南朝廷已经失守,宋宁宗逃到更南边去了,他要称王自立了,众将士闻言大惊失色,并劝他说你们吴家八十余年忠义之名,就要毁在你手里了!可他依然接受了金国的王印,他的伯母赵氏、叔母刘氏都哭骂他不忠不孝,与之绝亲。

蜀中将吏大多数不接受吴曦的任命,转运使安丙等人密谋诛杀吴曦。最终七十余名壮士手执大斧,冲进吴府将吴曦斩杀,吴氏一族多被诛杀,宋宁宗后来又下诏将吴璘子孙全部流放,吴玠子孙则无罪,并负责祭祀吴璘。吴曦称王四十一天就丧命了,真是最为可怜且可耻的“蜀王”。

第十三位,明末清初“大西蜀王”张献忠。他是明末陕西榆林定边县人,他做过捕快当过兵,后来犯事被打了一百杀威棒,丢了官家饭碗流落江湖。后来王嘉胤、高迎祥等义军起事,张献忠也聚众响应,自成一军。他带着流民义军横行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诸省,官军难以抵挡。崇祯七年,张献忠带兵入川,被女名将秦良玉的白杆兵所败,逃往湖广。

崇祯八年,十三家义军首领被困于河南,后来张献忠、李自成追随闯王高迎祥向东突围,张献忠杀到了安徽凤阳府,居然掘了明皇祖陵,砍光了皇陵中数十万株松柏,并将凤阳府的富户尽数斩杀。皇帝朱由检得知后,穿着丧服跑到太庙放声大哭。张献忠又南下江苏,再入湖北,又从湖北转战河南,再进入陕西,忽东忽西,最后在关中与高迎祥再度会师。明兵部尚书洪承畴屡败于其手。

崇祯九年,张献忠再入河南,麾下有十余万人。不久后,闯王高迎祥被俘凌迟,李自成率众经营潼关以西,张献忠转战潼关以东,后被名将左良玉所败,本人受伤退入湖北,并假装接受朝廷的招安,养精蓄锐,后又与李自成会师河南,并在湖北重创官军,朱由检气得斩杀兵部尚书熊文灿,后来杨嗣昌奉诏督战剿匪,张献忠受挫,于崇祯十三年突入四川。他又派人给一路追击他的老对手左良玉送信,说要是自己败亡了,他左某也将良弓藏,飞鸟尽,离死不远了。左良玉于是松懈军务,不再和张献忠玩命。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又挥师出川直指鄂中,攻克了襄阳,并斩杀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李自成也攻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做成福禄汤,杨嗣昌忧惧而死。后来张献忠又在信阳兵败受伤,便投奔了李自成。自成想兼并张献忠兵马,献忠不肯,李自成要杀他,献忠率部东入安徽。

江南大震,张献忠又西入湖北,攻占武昌,斩楚王朱华奎分食其肉。在武昌张献忠始称“大西王”。李自成也在襄阳称王,可自成容不下献忠,派人来责问他,献忠只好南下湖南。没过多久,他又进军江西,很快又控制了整个湖南,湖北南部和两广北部地区。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决定再度入川,建立基业。又杀掉多个朱明藩王,并击退李自成派到绵州来夺川的兵马。张献忠麾下名将养子李定国、孙可望也已非常厉害。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不久,他就派孙可望去抢夺李自成手里的汉中,却被击退了,为了四川的安全,他还是攻下了汉南之地。

清兵这时也已杀入了中原,南明弘光帝灭亡,清廷派人向张献忠劝降,献忠不予理会,顺治三年,清廷肃亲王豪格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川,清兵很快拿下汉中。张献忠意识到危险,居然将自己的妻妾全部杀掉,连自己最小的儿子也活活摔死,然后命四位养子各率十万人马北上与清兵决战,他自己也领兵弃守成都,北上至西充凤凰山督战。

后来清兵在大西降将的指引下,重创大西军,鳌拜也参加了这次战役,张献忠在阵前当场被豪格射杀,其部下将其就地掩埋,后被清兵掘出枭首悬挂于成都城门之下示众。他的部下李定国等人后来又成为了南明永历帝的将领,一直抗清直至南明彻底覆灭。张献忠纵横天下,转战东西十余载,三次入川,最后一次以正式入主成都,坐镇三年之久,他应该是十二家“蜀王”最为凶悍骁勇,且最为足智多谋的一位吧!

至此,小编姑且为十三家“蜀王”来了一个大致的实力排名,如下:第一李氏成汉,第二刘氏蜀汉,第三大西王张献忠,第四白帝公孙述,第五孟氏后蜀,第六先秦古蜀王,第七王氏前蜀,第八北宋“大蜀王”李顺,第九北宋“兴蜀大王”全师雄,第十位后秦蜀王谯纵,第十一位嬴秦蜀侯,第十二位西晋“准蜀王”赵廞,第十三位金国“蜀王”吴曦。看官们,你们认为哪家“蜀王”才是真正的千年巴蜀雄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