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专家提醒:温度超过32℃,老年人不要不舍得开空调
发布时间:2025-07-23 22:49 浏览量:1
在门诊上,医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默契”:年纪越大的患者,越倾向于在酷暑天不开空调。不是因为空调坏了,也不是因为不知道高温的危害,而是“舍不得”开。
有人怕电费贵,有人担心“吹空调对关节不好”,还有人坚信“多扛扛就过去了”。但在35℃的气温里,这种“节俭”可能并不是美德,而是风险。
问题就在这里:开不开空调,真能影响一个老年人的生死吗?这个问题,看似夸张,但每年夏天,急诊科里的数据和现实,都在悄无声息地给出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88岁的男性患者,送来时已昏迷。一查,核心体温接近41℃,血压下降,意识模糊,诊断为热射病。
家属说,家里有空调,但老人一直不让开。他说“以前哪有空调,不也过来了”。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并不会因为“过去能扛”就永远有效。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一种致死率高达40%以上的急性热相关疾病,常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尤其侵袭年老体弱者。
老年人为何更容易中暑?根源在于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功能下降,出汗能力变弱,血管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变迟钝。
许多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这些慢性病进一步干扰了体温调节。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老年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经“过热”。
这与体温感受器的灵敏度下降有关。就像一只损坏的温度计,外头已经酷热难耐,它却显示“还行”。
因此,他们往往不会主动采取降温措施,直到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意识模糊等症状时,才被家人或邻居发现异常。
这种“感受落后”现象在临床极为普遍。医生们甚至总结出一句话:“当一个老年人说自己‘有点热’,往往说明他已经非常热了。”
高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冲击,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个被忽略的数据是: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监测报告,老年人中暑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在北京、南京等城市,夏季心梗、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在高温日增加了15%-30%。
这是因为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外周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大量出汗又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心脏负担加重;而对于本身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老人来说,这种“额外负荷”可能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群体:独居老人。他们往往缺乏及时的社会支持系统,夏季中暑后得不到及时的干预,成为高温季节里的“隐形危机”。
2023年上海市民政局数据显示,独居老人占极端高温死亡老年人比例超过42%。但也有一个“反转”的现象值得注意:不少老人并非完全拒绝空调,而是被错误观念所误导。
比如“空调开多了会得风湿”“晚上吹空调对身体不好”“一冷一热容易感冒”……这些说法在老一辈中广为流传,但绝大多数并无科学依据。
风湿病并非由冷空气引起,而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感冒和空调也没有直接关系,真正的因素是病毒感染。
当然,长时间在风口直吹、室内外温差过大,确实可能诱发不适,但这与“不开空调”并不能划上等号。
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开空调”,而不是一刀切地“不开”。
从医生角度,建议夏季老年人居家温度控制在26℃-28℃之间,适当使用电风扇辅助空气流通,避免直吹。
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有助于维持呼吸道舒适。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每天应定时补水,避免等口渴才喝水,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饮料预防电解质失衡。
中医也有调节之法。夏季属“心火旺盛”,可在饮食上多用清暑益气之品,如绿豆汤、莲子百合汤、薄荷菊花茶等。
中医强调“顺时而养”,意思就是顺应季节特点进行生活调整,该避热时避热,该降温时降温。这种顺应,并不等于忍耐。
很多老年人舍不得开空调,背后其实藏着一种集体记忆:节俭、坚韧、自我克制。
这些在物质匮乏时代形成的生存智慧,曾经是他们抵御生活艰难的武器。但在今天的气候条件下,这种“硬扛”已不再是优势,反而可能变成一种危险。
医生常说:“老年人是用过去的经验在应对现在的风险。”但身体的规律,不会因为习惯而让步。
有时,一台空调不只是机器,更是一种保护老年人生命安全的“隐形药方”。它不像降压药、胰岛素那般显性,却在高温下悄然守护着脆弱的心脏与大脑。
开空调,并不是放弃节俭,而是对身体的尊重。
在门诊上,一位70多岁的阿姨曾说:“唉,哪能天天开空调,电费贵啊。”医生轻声回她:“可你住院一天的费用,是开空调一年都花不了的。”
她愣了几秒,然后点头:“那我回去就开,晚了可真不划算。”这一刻,或许比任何健康宣教都更有说服力。
门口那棵树,枝叶正热得打卷;屋里空调低声运转,一位老人安静地喝着水,看着窗外。这个夏天,不必再扛。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高温健康风险监测年报[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2024.
[2]王玉红,刘志刚,朱建平. 热射病临床诊治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 2024,25(3):216-220.
[3]陈琳,李阳,赵子建. 高温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44(12):1720-17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