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拽!少年跨上教学楼栏杆欲轻生,班主任目眦欲裂死命拉回

发布时间:2025-07-23 16:57  浏览量:1

那惊心动魄的一瞬,汗水如瀑,脸色青黑,呼吸粗重的曲直冲出办公室,一只脚已跨上走廊栏杆!身后,班主任目眦欲裂,用尽全身力气死死拽住他的胳膊,把他从栏杆上给拉了下来,指节都攥得发白,硬生生将这具被绝望吞噬的年轻身体从深渊边缘拖拽回来。

曲直的故事,本不该如此沉重,他应该是个眼里有光的少年——他爱握着羽毛球拍在球场上奔跑,也爱对着麦克风舒展声线。小学三年级起,父母便将他寄养在托教中心,从此,“留守儿童”成为他生活的底色。即便是万家团圆的节日,也常常是他独自踏上缓慢的“绿皮车”,奔向父母模糊而遥远的背影。家中弟弟的诞生,更稀释了本就稀薄的亲情,那被岁月漂白的牵挂,成了阳光少年心底最深的落寞。

进入中职后,班主任首先捕捉到了他摇摇欲坠的蛛丝马迹:苍白的面色,通话中突然的沉默,每周离奇的请假,内心渴望同伴又恐惧冲突的矛盾挣扎……心理测试单上刺眼的预警更亮起红灯。学校迅速行动:班主任建立“每日观察台账”,心理老师定期沙盘治疗,机电部成立“陪伴小组”轮流陪他挥拍球场。试图用汗水和欢笑驱散阴霾。然而,当班主任心急如焚地一次次催促家长带曲直就医,但家长总是说“他就是心情不好,没事。过一会就好了”。当班主任沉重告知家长“曲直有轻生念头”这一残酷事实时,电话那头却只传来“管不了”的冰冷回应。

四月末那个傍晚,母亲一句生硬“不准请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积压的委屈、孤独与不被理解的痛苦瞬间爆发,曲直猛地把话筒砸在地上,才有了开头那惊魂一幕。5月,曲直再次独自踏上北上的“绿皮车”,才去北京检查,“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症”的诊断如一块寒冰,沉甸甸压在每个人心头。医生严肃告知家长病情的严重性及必须接受治疗的要求。学校按规定要求他病情稳定后方可返校,同时将其情况报备社区。所有人都以为,这份沉甸甸的诊断书,终将唤醒父母的监护责任。

然而6月9日,曲直竟独自一人从北京返回县城并出现在校园。当日一次回家取药的转身,竟成了暂别校园的信号。次日午休,班主任手机屏幕上“我吞药了”四个字如惊雷闪过又被撤回。电话那头语无伦次的声音像飘在棉花上。“快!去他家!”班主任没有丝毫犹豫,拽上同事冲出校门,同时将紧急情况通报家长。在县城焦急的搜寻后,终于在广场冰冷的石墩上找到了意识模糊、摇摇欲坠的他。一路风驰电掣赶往医院,风声呼啸仿佛也在为生命呐喊一一这个不愿再成为父母“负担”的孩子,竟决绝地吞下了24倍剂量的精神类药物!

当至亲监护者的位置依旧空悬,县城里那些原本陌生的光芒却开始悄然汇聚。

医院里,一位初中同学的妈妈默默守护,直至曲直脱离险境,并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6月13日,社区书记与网格员拉着他坐在长椅上,递上的纸巾带着阳光的温度,静静聆听他对父亲的隔阂、对母亲残存的依恋。社区迅速行动:协调“邻里互助岗”,再次请那位初中同学的妈妈临时陪护,将曲直纳入“困境青少年帮扶名单”,安排网格员定期探访,并链接专业心理咨询资源。校长、班主任、社区干部、民警围坐一起,抽丝剥茧厘清家校社三方责任,共织防护之网。民警拨通曲直家长电话,字字千钧:“监护是法律责任,不是选择题。”电话那头终于传来承诺:“让曲直到北京来,我们一定落实到位。”

温暖的力量不止于此。黄医生,那个被他亲昵唤作“小姐姐”的羽毛球友,成了他孤寂世界里最亮的光点。17、18日,她牵着他的手,带他去公园感受生命的绽放(看花开),去河边聆听自然的低语(听水流),一起登山俯瞰远方,用温柔的话语和陪伴揉开他紧锁的眉头:“难过就找我,我随时都在。”6月19日他又独自踏上返京列车,行囊里装满了这份沉甸甸的暖意。

2024年秋季学期,曲直因治疗暂居北京父母身边。空间虽远,心却未离——学校、班主任、社区、黄医生,都密切关注着他。今年二月在黄医生陪伴下进行的心理检测,结果令人欣慰。开学时黄医生开车送他返校,车窗内流溢着久违的轻松笑声——毕竟,他心情低落时的第一求助者,永远是这个“从不缺席”的小姐姐。

然而,康复之路并非坦途。三月底,父亲一句“爸爸要回来卖房,你就住同学家”的冰冷安排,瞬间击溃了曲直刚刚重建的脆弱平衡。他颤抖着拨通黄医生的电话。翌日上午,黄医生到校帮他办理请假手续并护送他回家。

下午,学校与社区的力量汇聚——班主任、机电部副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已在社区会议室等候。一场由社区主导、具有决定意义的“监护协调会”紧急召开。班主任出具最新心理评估报告,用专业数据展现曲直当下的脆弱状态和对稳定监护环境的迫切需求;社区治保主任将《家庭教育促进法》郑重推到曲直父亲面前,直指核心:“孩子需要稳定的陪伴和关爱,这是法律规定的底线责任!”;民警翻开《未成年人保护法》,清晰阐释父母监护缺位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及法律责任,掷地有声。在事实、法律和多方关切的合力推动下,父亲终于点头承诺:“租房子,请爷爷来。”最终,一份凝聚着责任与希望的《家校社协同监护协议》被郑重签署。当父亲亲自送曲直返校,少年眼中那曾黯淡已久的光,终于如春冰初泮,缓缓复明。曲直告诉老师:“爷爷从河南回来了!还有,我羽毛球拍袋上,贴了张社区网格员送的‘向阳花’!”

那些来自校园的执着守护、社区的有力托举、陌生人无条件的陪伴,宛若一束束光在生命接力。它们穿透阴霾,最终将曲直稳稳接回阳光之下。这束光的故事,印证着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育人工程,从来不是家庭、学校或社会的孤军奋战。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那些陷入困境的幼苗,都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当学校的坚守、社区的热忱、社会的善意被拧成一股坚韧的绳索,再崎岖的远路也能走出温暖的坦途。蓝天澄澈,白云舒卷—一那个曾被阴影笼罩的少年,终以阳光的姿态重新站在了舞台中央。

这束光的接力,不仅照亮了一个少年的重生之路,它更以温暖而坚定的方式宣告:爱的责任与力量,从来都在我们彼此紧握的掌心之中流转不息。它深藏于每一位尽责的老师眼中,熔铸于每一个有担当的社区网格里,闪耀在每一次陌生人伸出的援手里,最终,它应当固化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坚实制度保障中,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托起一片永不坠落的蓝天。

作者:孙德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