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配冰啤,小伙直接“石化”!关节里面全是白水泥……
发布时间:2025-07-23 00:45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郑佳颖 通讯员 李煦
夏夜,约上三五好友围坐一桌,嗦着小龙虾,再灌下几口冰啤酒,是多少人钟爱的消暑享受。
可杭州人陈先生(化名),却在这样一顿畅快淋漓的聚餐后,被轮椅推进了医院。
小龙虾冰啤酒下肚
男子疼到进医院
杭州人陈先生今年35岁,身边有群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最爱凑在一起找家小馆子,边吃边聊能侃到深夜。
这天晚上,有人提议去吃小龙虾,一呼百应。陈先生举着冰啤酒和哥们儿碰杯时,压根没想起医生“绝对不能碰高嘌呤食物”的叮嘱。各种口味的小龙虾轮着上,冰镇啤酒灌了足足6瓶,直呼“痛快”。
凌晨三点,剧烈的疼痛把陈先生从梦中拽醒。
脚趾关节像被钢钉扎进骨头,膝盖肿得连裤子都穿不上,疼得冷汗直流,更别说下床行走了。
陈先生被家人用轮椅推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脚踝、膝盖、手指关节已经鼓起大小不一的硬疙瘩,按压时像摸到石头,这是痛风给他的“终极警告”。
图源:视觉中国
十年痛风拖成“石头人”
陈先生年轻时,就最喜欢吃火锅和小龙虾。一开始,他只是大脚趾偶尔红肿,吃片止痛药就能扛过去。
25岁那年,他因脚部疼痛难忍被家人“逼”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尿酸值从400多μmol/L一路飙到860μmol/L,直接被医生诊断为痛风。
三年前,他的手指关节开始冒出硬疙瘩,医生说是痛风石,警告他再不管就要致残。
可他依旧管不住嘴,怀着侥幸心理,疼了就吃止痛药,直到上个月因胃出血住院,才发现长期滥用止痛药把胃黏膜腐蚀得千疮百孔。而这次小龙虾啤酒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诊的市一医院疼痛科主任俞良发现,他膝盖里的痛风石已经侵蚀到骨头,X光片上能看到明显的骨缺损。
关节里的“水泥”正在啃骨头
俞良解释,当血尿酸超过420μmol/L,尿酸盐就会像过饱和的盐水析出结晶,这些尖锐的结晶先是沉积在关节腔,随着时间推移会抱团形成痛风石,硬度堪比石灰石,会逐渐侵蚀骨头。
俞良表示,陈先生情况已经十分严重,这种多发痛风石,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当天,医生在他膝盖上打了个4毫米的小孔,将直径仅2.7毫米的内窥镜伸进去,屏幕上立刻清晰显示出关节腔里“飘雪”般的尿酸盐结晶。
局麻状态下,俞良操纵器械先将大块痛风石软化剥离,再用生理盐水高压冲洗,浑浊的“白泥水”吸出来时,能看到里面混着砂砾状的结晶。
医院供图:取出的白水泥样的痛风石
整个过程不到一小时,术后贴上创可贴的陈先生回了病房。次日一早,陈先生试着下床走路,惊讶地发现膝盖不疼了,能慢慢迈开步子了。
俞良介绍,微创针镜技术就像给关节做“精准大扫除”,高清镜头能放大10倍,避开神经血管,连缝隙里的结晶都能清干净。更妙的是,取出的结晶还能直接做病理检查,帮那些尿酸不高却长痛风石的不典型患者确诊。
防“石”比清“石”更重要
术后三个月复查,陈先生的尿酸稳定在280μmol/L,关节里的痛风石没再长。但俞良强调,微创清石不是一劳永逸:“就像水壶结了水垢,不改变水质,迟早还会再结。”
“痛风越来越青睐年轻人”俞良说,在门诊中见过更严重的患者:脚趾关节被痛风石撑得变形,像个蜷曲的鸡爪;耳廓上的痛风石破溃后,流出乳白色的脓液,伤口几年都长不好;甚至有人因为痛风石压迫神经,永远失去了手指活动能力。更危险的是,一半左右的痛风石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损伤,尿酸结晶堵在肾小管里,可能悄无声息地发展成尿毒症。
预防痛风石,一定要记住这几个数字
俞良表示,预防痛风发作,最主要是要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上控嘌呤、多喝水、减糖脂,作息上规律作息不熬夜,运动上适度锻炼避剧烈,体重上保持正常 BMI,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从多方面维护尿酸代谢稳定。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需要记住这一串数字:尿酸要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已有痛风石者需低于300);每天喝够2000毫升水,相当于4瓶矿泉水;每周吃红肉不超过500克,动物内脏、海鲜、浓汤坚决不碰;啤酒、白酒一口都别沾,果糖饮料也要戒掉。
如果已经出现半夜关节剧痛、红肿发烫,或者摸到皮下硬疙瘩,一定要及时就医。特别是每年痛风发作两次以上,或者尿酸持续超过540μmol/L的人,别等到关节被“啃”坏了才想起治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