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漂”锡匠:千锤守一“器”
发布时间:2025-07-23 00:23 浏览量:1
镇海中大河的水轻轻推着木船,船身漾起阵阵涟漪。
“吱嘎”,64岁的杜广杰推开舱门,坐在一条小板凳上,一把铁锤、一块锡片,“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便在水面上荡开了。
今天下午,气温33℃,汗水浸湿了老杜的衣衫,但他的眼神却像焊在了锡片上,纹丝不动。
“锡器熔点低,230℃就能熔化。但天气太热了,熔锡的活儿只能歇了。”他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瞥了眼船头那个暂时“鸣金收兵”的土炉,手里的锤子却没停。
老杜正在船上忙碌。通讯员供图
25岁离开江苏盐城老家,杜广杰跟着家人一路漂泊到镇海后,成为一名“船漂”锡匠。
不知不觉,近40个年头就在水波荡漾和“叮当”锤响里溜走了……
并排泊在中大河畔的两艘木船,就是老杜的家和工坊,每条也就七八米长。
工坊船舱里,一边码着沉甸甸的锡锭,另一边木架上,家伙事儿排得整整齐齐:锤头磨得锃亮,錾子细得像绣花针,抛光石的边沿磨出了坑洼……
船舱顶上,则摆着他的心血:烛台、香炉、酒壶等。
老杜的工坊。
“早些年开着船在骆驼桥、庄市、贵驷一带跑生活,后来城里起了高楼,我和船就停在这儿生根了。”老杜笑着说。
无论是轻敲慢打的锡器,还是重锤定形的铜器,老杜均是一把好手。他拿起一个火熜说,这是浙东婚嫁必备的“嫁妆三宝”之一,寓意着小两口的日子和和美美。
“机器做的,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冷冰冰,没灵魂。”老杜“认死理”——就得是纯手工制作。
他掂了掂手里的锤子,“我们这活儿,千度火里炼、万遍锤下敲,每一道纹路,都带着给新人的祝福。”
老杜算了算,他打造的火熜已经超过6000个,也把祝福送进了这些新婚家庭。
老杜打造的器具。
打锡器是个磨人的活儿。熔锡、塑形、雕花、抛光……十几道工序,道道是功夫。
老杜那把约1公斤重的铁锤,常人敲十来分钟,胳膊就无比“酸爽”。而他一天要重复锤击无数次,一坐就是老僧入定般几个小时。
尤其是他拿手的鸳鸯火熜,光錾刻那对鸳鸯的羽毛纹路,就得换三把不同粗细的錾子。
其中,最精细的2毫米錾子,专门用来雕刻鸳鸯的眼睛。
“鸳鸯的眼睛得有神,羽毛得灵动,要让新人拿到手里,觉着有股子‘活气’!”说到这儿,老杜的眼睛亮了,那是匠人眼中特有的光。
2023年,经骆驼街道推荐,老杜成为镇海区非遗(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在镇海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协调下,他即将实现“上岸”经营的愿望。
“心里头感激,可最揪心的,还是怕手艺断了。”老杜的语气有些沉重,“前前后后带过四五个徒弟,最后都转行干别的了。干我们这行,一把锤子一块锡,想守得住,得耐得住寂寞,得有‘坐穿板凳’的耐心。”
他说,只要有人真心想学,自己就认真教;只要还有人家需要老物件,自己手中这把锤子,就会一直敲下去!
老杜正在忙碌。 老杜正在忙碌。
这位船上的老匠人,慢慢延续着近40年的“叮当”声,默默守护着一份快要被遗忘的记忆。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敲打出来的上万件锡器、铜器,也带着老手艺的温度,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 沈孙晖 编辑 刘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