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亏殖民地:布基纳法索如何把殖民者薅到破产?

发布时间:2025-07-22 22:46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让法国殖民者苦苦经营120年却血本无归。

法国人为了控制这片土地,投入的军费、行政成本和援助资金,远远超过了所有收益。

布基纳法索,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赔本买卖"。

——《壹》——

1896年,法国殖民军刚踏进上沃尔特地区,迎接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原始部落,而是统治了九个世纪的莫西帝国,这个帝国有完整的政治体系。

有纳滕加王国的莫罗·纳巴做"大君主",有四个分封王国,有训练有素的骑兵。

最要命的是,他们根本不怕死,法国殖民军指挥官在给巴黎的报告中写道:"这些莫西人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对付得多,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而且战斗意志极其顽强。"

一打就是23年,法国人每攻下一个村庄,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莫西骑兵擅长游击战,白天躲在沙漠里。夜晚偷袭法军营地,法国人的后勤线被搞得支离破碎,补给从几千公里外的法国本土运来。

先到阿尔及利亚。再转运到塞内加尔,最后用骆驼队运进内陆。

每一颗子弹的成本,都比在欧洲贵十倍,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本土兵力吃紧,殖民地驻军大量抽调回欧洲,莫西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

大规模武装起义在整个上沃尔特地区同时爆发。

法国殖民当局的税收员被驱逐,法军据点被一个个拔掉。瓦加杜古周围的法军只能龟缩在城里,巴黎急了,在欧洲战场已经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法国还要从本土派遣援军到非洲镇压起义。

军费开支直线上升,法国财政部的官员计算过。

镇压上沃尔特起义的成本,相当于维持两个师团在西线战场一年的费用,1919年,法军倾全力围攻瓦加杜古,这座莫西王都在坚持了23年后终于陷落。

但法国人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仅为了控制这片贫瘠的土地,法国在军事行动上的投入就超过了5000万法郎,而上沃尔特能给法国带来什么收益呢?几乎没有。

——《贰》——

管理成本的无底洞

1932年,法属西非总督府收到巴黎的电报,"上沃尔特殖民地经济效益极差,管理成本过高,建议拆分。"这份电报背后是法国财政部的无奈。

上沃尔特独立运营15年,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年年亏损。

每年的行政开支、军事维持费用和基础设施投资,都是纯粹的支出,法国人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把上沃尔特拆了。

北部并入法属苏丹,东部划给尼日尔。

中南部和西部归科特迪瓦管,这样就不用单独为上沃尔特设置总督府了,但这个办法很快就证明是灾难性的,布基纳法索是内陆国。

距离最近的港口是科特迪瓦的阿比让,直线距离超过500公里。

任何商品要运进来,都要先运到阿比让港,再用卡车或者火车运到瓦加杜古,光是运输成本就要占到商品价格的30%以上。

法国人修了一条铁路,从阿比让到瓦加杜古,全长622公里。

修这条铁路就花了法国政府2000万法郎, 而且由于地形复杂,维护成本极高,每年的维修费用相当于重新修建十分之一条铁路。

更要命的是,这条铁路运营效率极低。

火车时速只有50公里,从阿比让到瓦加杜古要跑28个小时, 而且经常出故障,一出故障就是几天甚至几周,上沃尔特最大的"出口商品"是什么?

人,在法国殖民统治下,传统经济被破坏,本地人找不到工作。

数十万人只能跑到科特迪瓦、加纳去打工,这对法国来说是双重损失,首先,劳动力流失意味着本地无法发展任何产业,连最基本的农业生产都维持不了。

法国人想搞棉花种植园,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想开采矿产,也没有劳动力。

其次,这些外流的劳工在其他殖民地创造的价值,最终流向了英国等竞争对手,法国人培养的劳动力,最后给英属黄金海岸打工。

1947年,法国人实在受不了了。

决定重新把上沃尔特拼起来,单独设置殖民地,但这次重组又花了一大笔钱,重新设置行政机构,重新培训官员,重新建立统计系统。

每一次调整,都是成本,每一次成本,都收不回来。

——《叁》——

1983年8月4日,瓦加杜古电台突然中断正常节目,一个年轻的声音响彻整个上沃尔特:"我是托马斯·桑卡拉,从今天起,我们要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痕迹。"

法国外交部收到消息时,没有人把这个陆军上尉当回事。

他们错了,桑卡拉不是普通的军官,他读过马克思,崇拜切·格瓦拉,最要命的是,他真的要动法国人的奶酪,1984年8月4日,桑卡拉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

"从今天起,上沃尔特共和国改名为布基纳法索。"

这不是简单的改名,这是精心策划的去殖民化行动,"布基纳"在莫西语里是"正直的人","法索"在迪乌拉语里是"祖国","布基纳法索"就是"正直的人的祖国"。

桑卡拉用本地语言重新命名国家,就是要抹掉法国殖民的一切痕迹。

新国旗设计完全抛弃了法国三色旗元素,新国歌歌词里没有一句法语,法国人慌了,桑卡拉的真正杀招不是改名,而是经济政策。

1984年,所有矿产资源收归国有。

法国在布基纳法索的几个小型矿业公司被强制收购,虽然这些矿产价值不大,但这个先例让法国在整个西非的投资都蒙上了阴影。

1985年,土地改革,所有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农民。

法国人在殖民时期圈占的土地被无偿收回,1986年,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所有贷款和援助。

桑卡拉公开宣布:"我们不需要那些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国家。"

这等于直接打了法国的脸,法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非洲国家财政的套路,在布基纳法索完全失效,桑卡拉甚至公开呼吁其他非洲国家拒绝偿还殖民时期的"恶债"。

最让法国人头疼的是桑卡拉对西非法郎体系的冲击。

西非法郎是法国控制前殖民地的核心工具,所有西非法郎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都必须存放在法国国库,法国财政部可以直接调动这些资金。

桑卡拉公开质疑这个体系的合法性。

他在多个国际场合发表演讲,揭露西非法郎区的新殖民主义本质,"为什么我们的钱要存在巴黎?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印钞票?为什么我们的汇率要由法国人决定?"

这些质疑在整个西非引起强烈反响。

马里、塞内加尔等国的民众开始质疑本国政府与法国的货币协议,法国人意识到,如果桑卡拉的影响力继续扩大,整个西非法郎区都可能崩塌。

——《肆》——

最后的血本无归

1987年10月15日,瓦加杜古传来枪声,桑卡拉和12名同伴在会议中被杀,政变由他的昔日盟友布莱斯·孔波雷发动,法国外交部当天就发表声明,"欢迎布基纳法索回到国际大家庭"。

这句话暴露了一切,孔波雷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盘推翻桑卡拉的政策。

重新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消国有化,恢复西非法郎体系,法国人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孔波雷统治布基纳法索27年。

法国为了维持这个亲法政权,付出了巨大代价。

每年的军事援助、发展援助、预算支持,加起来超过2亿美元,更要命的是安全成本,2012年后,伊斯兰极端组织开始渗透布基纳法索北部。

法国不得不派遣军队帮助维持安全。

仅在萨赫勒地区的军事行动,法国每年就要花费10亿欧元,2016年,瓦加杜古酒店遭到恐怖袭击,29人死亡,2018年,法国驻布基纳法索大使馆遭到袭击。

法国人发现,即使控制了布基纳法索的政权,也无法保证自己在当地的安全。

2022年1月,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2022年9月,又一次政变,易卜拉欣·特拉奥雷上台,这个陆军上尉公开表示,要"展示反对前宗主国法国的强硬立场"。

他驱逐法国大使。要求法军撤离,与俄罗斯、伊朗建立军事合作关系。

2023年,法国在布基纳法索的最后一批军事顾问撤离,120年的殖民经营,彻底结束,法国在布基纳法索到底亏了多少?

预计总计超过160亿欧元,亏损超过140亿欧元。

这还没算上机会成本,如果法国把这160亿欧元投资到其他地方,早就翻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