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7岁女子胆囊切除手术成功,3天后离世,医生:犯了低级错误

发布时间:2025-07-22 18:54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57岁,做个胆囊手术,算不上什么大事。如今这个年纪,查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太常见了,做个微创手术,最多住院个三五天,拆完线回家养着,大多数人都觉得没啥风险。

可上海这位57岁的女士,手术顺利、恢复也没啥异常,家属都以为很快就能出院,结果就在术后第3天,突然离世。

医生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本该“轻松解决”的小手术,变成了一场夺命的意外?手术成功,怎么人却没了?这事听着太魔幻,让人一下子警觉起来。

她不是个例。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国内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万人接受胆囊切除术,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占了大头。

大部分人都以为“胆囊切除是个小手术”,只要术中没问题,术后也就没事了。但这起事件提醒我们,术后这几天才是关键的“生死窗口期”

很多人就死在了这段“以为没事”的时间里。

医生后来解释,这位女士术后恢复良好,饮食也正常,伤口没感染,血压、心率都平稳。可术后第3天凌晨,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送到ICU抢救时,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

检查结果显示,她死于肺栓塞

肺栓塞,听着挺遥远的词,但它和每一个术后躺在病床上的人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血管里有血栓堵住了肺部的血管,导致肺部供血中断,严重的几分钟内就能致命。

静脉血栓,就像“潜伏的杀手”,常常悄无声息地在身体里酝酿,直到一发不可收拾。

这事的“低级错误”就在这——术后没有规范进行下肢预防性抗凝治疗

简单点说,术后人躺得太久,血液不流动,就容易在腿部深静脉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顺着血流”跑到肺里,结果就是肺栓塞。

医生透露,这位女士术后一直卧床休息,几乎没怎么下床活动,也没有穿戴弹力袜,没有接受规范的抗血栓预防措施。这在医学上,其实是个不该犯的错误。

因为胆囊手术后,尤其是有三高、肥胖、年龄大、血脂高的人,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人群

很多人以为,术后躺着休息是对身体好,其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才是更重要的康复步骤。哪怕只是坐起来活动一下腿脚,对预防血栓都很关键。

医生不是不让休息,但更怕的是——一直不动。

更关键的是,很多术后患者并不知道“血栓”这回事。

在他们心里,术后风险无非就那么几样:感染、发烧、刀口裂开。可在医生眼里,术后最怕的不是发烧,而是“无声”的血栓

这个敌人来得太快、太狠,往往等到发现,已经晚了。

说个冷知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约有50%的人是“无症状”的

没有疼痛、没有肿胀,也没有局部发热,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躺在血管里,直到哪天因为翻身、用力、咳嗽、下床时突然脱落,才酿成悲剧。

再提醒一个细节:这位女士术后曾经短暂出现过腿部酸胀,但她以为是“术后躺久了正常”,也没主动告诉医生。

其实这是血栓最典型的前兆之一。如果当时能做个下肢彩超,完全可以查出来并干预

可惜,这些被忽略的“小症状”,最后变成了致命打击。

这背后,其实暴露出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普通人,甚至部分医护人员,对术后血栓风险的重视远远不够。说白了,术后该不该预防血栓,靠的不是“感觉”,而是规范的评估体系。

按照国内外指南,术前就要对患者做血栓风险评分,中高风险的患者应该在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比如低分子肝素,也可以配合穿戴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等物理方式来预防。

可现实中,很多医院并没有将这项评估变成“硬性指标”。尤其是一些中小医院,怕患者“出血”或者“嫌麻烦”,往往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而这,恰恰是最致命的疏忽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提醒:很多人觉得微创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就以为风险也低。手术创伤的大小,并不能代表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微创胆囊切除虽然切口小,但术中也会对腹腔形成一定的应激反应,依旧可能引发血液高凝状态。

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身体的代谢、循环系统都在悄悄变慢,血液更容易变“粘稠”,血栓风险自然也就更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本身就要特别警惕静脉血栓的问题。

别以为这个年纪还能像年轻时那样“动一动就好”,其实血管弹性早就大不如前。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医院都会在术后护士查房时反复提醒患者:一定要早期下床、适量走动。如果实在动不了,也会提供床上康复动作,比如脚踝泵运动、床边抬腿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对预防血栓有极强的作用。

很多人还有个误区,以为“我血压正常、心脏没病、年轻时身体好”,术后就不会出事。其实血栓这事,和基础病并不直接挂钩,关键是术后有没有“动”、有没有“防”。

一个大意的小动作,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到底,这次事件之所以让人唏嘘,不只是因为结局太突然,更因为这个错误本可以避免。

如果术后能多动一动,如果医生能多评估一步,如果患者足够了解自己的风险,也许就不会走到那一步。

从医学角度讲,术后血栓是可以防的,但从现实角度看,很多人都在“以为没事”的时候,错过了最关键的防护期。

尤其是中老年人,做完手术后一定要主动问医生:我有没有血栓风险?需不需要穿弹力袜?要不要吃抗凝药?不要等医生提醒,自己先“自救”,才是对自己负责。

这事儿其实也给所有中老年朋友提了个醒:手术不是一锤子买卖,术后才是关键。别图省事、别怕麻烦,更别“老好人”似的啥都不问。

健康这事儿,说到底,得靠自己多长个心眼

还有一个特别实用的建议:如果术后出现腿部肿胀、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加深等异常,要立刻告诉医生,别忍着、别“等明天看看”,因为血栓的突发性太强,拖一小时都可能出大事。

也别觉得“我年轻、我身体好”,血栓不找我。哪怕20多岁、30多岁的人,长时间卧床、久坐、乘长途飞机,也可能形成血栓。

血栓不是老年病,而是“动得少”的病

最后一句话总结:胆囊切了,人还得动。别让“术后不动”成了“永远不动”。

如果这篇文章让人长了点见识,记得点个赞、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尤其是父母、长辈们。健康这事,咱得一起“混个明白”。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3,61(12):901-909.
[2]李晓晖,张英杰,王海涛.胆囊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及预防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3):345-349.
[3]刘建国,赵一鸣,胡婷.手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5,45(5):527-532.